0.1元入场捕鱼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计划总结
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
来源:海门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08 字体:[ ]

今年以来,交易中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围绕“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各项任务,坚定“三创一前列”主线不动摇,以“三比三先”为抓手,通过“一专多能比业务,一丝不苟比实干,一心为公比勤廉”,努力实现“发展率先,服务争先,行业领先”,持续打造“五强型”干部队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获评2022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南通市百佳基层妇联、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区级机关五好党组织、优秀(示范)党建服务品牌。

1-12月份,共完成进场交易项目993个,交易总额166.01亿元,节约资金8.79亿元,增值资金0.14亿元。其中工程建设项目132个,交易额69.35亿元;政府采购项目229个,交易额3.37亿元;产权交易项目577个,成交额0.85亿元,增值资金1213万元;土地交易55宗,成交额92.45亿元,增值资金200万元。

(一)创新机制推动重大项目提速增效

1.完善重大项目招投标“绿色通道”。提供集政策咨询、信息公开、开标见证于一体的“一站式”“一单制”招投标综合服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时间内实行最短“10天办结”服务,最大限度压缩项目在招标阶段的时限。通过科学合理安排开评标场地,党员干部带头周末加班加点,为重大项目招标工作抢出“黄金时段”,保障海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共完成22个超5000万元重大项目招投标工作,保障了宁启铁路安置房二期、高标准农田建设、老小区改造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顺利实施。

2.大力推行重大项目中标约谈。针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出台《区政府(国有)投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标约谈暂行办法》,对中标约谈的方式方法和主要程序进行规范,扎实推进标后监管,促进中标单位履标践标。全年跟踪并落实约谈的重大项目有29个,中标总金额87.06亿元。

3.实行重大项目“销号式管理”。加强招投标市场与履约现场“两场”联动机制,对2021年的30个重大项目实行跟踪回访,了解掌握项目开工、竣工等情况。联合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开展标后回访,督促海门港新区汇泽苑、鑫福家园、202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的五个标段等项目中标单位按合同、按承诺进行履约。

(二)“海易优服”助力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1.创新打造“海易优服”特色品牌。制定“营商环境提升年”实施方案,围绕“放管服”改革、信息化建设、降费惠企、优化交易环境四个方面推出16条创新举措,全力打造以“海易通办”“海易惠企”“海易便民”“海易优+”(容缺、预约、清单)等为内容的“海易优服”特色品牌。开展助企纾困、走进国企等系列活动,在新华网、交汇点新闻、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南通日报、海门日报、海门新闻、政府采购信息网等媒体多次刊发公共资源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先进经验。

2.“五免三推”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严格落实“五免三推”惠企政策,免收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建设工程交易服务费、无不良记录中小企业履约保证金、招标文件工本费、国有房屋承租租金等费用,推行电子保函、价格扣除评审优惠政策、“一网通办”,助力中小企业“投标成本更低、中标份额更高、发展动力更足”。1-12月份,及时退还工程履约保证金7860万元、免收124个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服务费121.55万元,415家中小微企业享受10%价格扣除评审优惠政策,保函担保金额占56.38%,累计帮助企业节约资金占用成本9.37亿元,“不见面”“电子化”交易率达100%。认真落实企业家“早餐会”交办问题,帮助提出诉求的通光集团与海润集团、江苏国控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和海衡招标有限公司成功对接。

3.开启交易过程“云上”新模式。聚焦“智能便捷、降本减负”,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实现项目登记“云上”审、开评标场地“云上”约、评标专家“云上”抽、中标企业工程竣工销号“云上”办,投标保证金“云上”退、交易环节“云上”查,完成交易各环节、各主体全流程在线签章,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今年以来,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不见面”“电子化”交易率达100%。

(三)“三化三归零”打造阳光交易新格局

1.制度化管理促“风险漏洞”归零。以健全制度建设为根基,减少人为干预因素,确保项目交易和内部管理“向优而行”。强化开评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关键环节公平公正操作流程,促进交易项目规范运行。修改完善政府采购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全方位、分条线、分科室、分岗位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对排查出的19个A级风险点、23个B级风险点和23个C级风险点层层布控,逐一落实防控措施,建立起以科室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2.立体化监督促“围串隐患”归零。针对公共资源交易种类多、监管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等难题,积极探索“大数据支撑+协同式监管+综合性应用”的工作模式,多维度立体式对投标企业、评标专家等市场主体开展监督,精准排查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启用“易彩虹”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采取“现场+远程”技术支持模式,利用视频语音同步交互、在线实时监督、全程数字见证等技术手段,成功实现跨省专家资源共享,全程留痕、可查可溯,有效解决专家数量不足、专业类型不均衡、暗箱操作等问题,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

3.一体化推进促“责任盲区”归零。全面加强招标代理机构、供应商、评委专家、区镇交易中心评价引导和管理,推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严格执行交易资格评审因素41项禁止设置条款,着力破除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防止交易文件“量身定做”。按照同场管理、一体规划、行业融合、精准高效原则,与区国资办共同推进成立海衡招标有限公司,出台《区属国有企业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推动构建阳光清廉的国企招标采购环境。根据南通统一部署,围绕平台管理、涉企收费、作风纪律三方面共14个问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并及时核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