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日在南通市海门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沈旭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海门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具考验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实施“五大新工程”,全面打造“五个示范区”,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是踔厉奋发挑重担的一年。因时因势调整疫情防控举措,精准施策促进防控政策平滑转换,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应对疫情跌宕冲击,以超常举措稳增长、促发展,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逆势上扬良好态势,全年预计(下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5亿元,增长3.1%;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增长5%;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工业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领跑南通,经济运行月度评估持续位列全市第1,项目建设年度考核勇夺流动红旗,高质量发展稳居南通第一方阵,为省市“勇挑大梁”作出海门贡献。这是乘势而上求突破的一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方位覆盖海门,“三区三线”划定方案获批启用,新增城镇开发边界27.2平方公里,南通新机场前期工作全面提速,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江苏段相继开工,战略性交通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百万海门人民的跨江梦想将逐步成为现实图景。这是全心为民办实事的一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两次提标,中医院新院主体结构封顶,新建改造农贸市场6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3万户,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50公里,沪陕高速海门至南通段实现差异化收费,文明城市长效管理两次实地测评位列南通第1。这是激发干劲争领先的一年。7项工作获省政府表彰奖励,数量南通第1。获评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区,实现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8位、全省第6位,较上年分别提升7位、2位。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我们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付出的努力非比寻常,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克难奋进推动经济走稳向好。完善经济工作组织推进“六项机制”,凝心聚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加固。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建立稳增长“一组八专班”,常态化开展挂钩服务企业活动,举办政企“早餐会”5期,新登记市场主体1.2万户,增长9.8%。大企业培育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百亿级企业2家、50亿级企业1家、20亿级企业3家、规上工业企业130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新增上市报会企业5家,均创历史新高。积极拥抱数字化发展浪潮,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291个,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列南通第1。创成全省星级上云企业42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3家。产业转型提质增效。规上工业应税销售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8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290亿元,制造业税收贡献度达40.3%,较上年提升6.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6%。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金属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产业应税销售增幅均超30%。建筑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获詹天佑奖、省优质工程奖各2项。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706亿元,新增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5家,列南通第1。科技金融、信息技术等总部(楼宇)经济项目加快集聚,纳税超亿元楼宇达4幢。招商局重工获评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举办江海星光夜市、叠石桥时尚消费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引入品牌首店9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亿元,增长3%。师山广场获评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龙信广场获评省正版正货示范街区,三星镇入选省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常乐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项目建设量质并举。举办经贸投资洽谈会和各类专题招商活动32场次,新签约超5亿元重大内资项目55个。斯柏尔实业等11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成功落地,实现外资到账4.2亿美元。完善重大项目定期调度、跟踪服务和挂钩联系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月月看、家家到、季季评”活动,新开工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30个,转化达产12个,工业投资增长7%。33个项目列入省市重大项目,位居南通首位。澳斯康生物制品项目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要素配置集约高效。精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拨付助企纾困资金6.9亿元,全口径留抵退税59.7亿元,退税规模南通第1。实行产业项目落地联审评估机制,开展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行动,盘活闲置及用而不足土地1038亩,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位列南通第1。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新增制造业贷款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和“政采贷”业务成功落地。
(二)创新引领厚植转型发展动能。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构筑发展新优势。创新驱动持续发力。组建科技招商中心,招引培育科创项目80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77%。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海门,长三角药物创新中心、沈化测试等一批功能性平台建成投用,生物医药协同创新联合体注册组建。新增省创新型领军企业3家、省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江苏精品”认证企业3家。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1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17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2件,中国驰名商标增至15件。通光集团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出台人才新政“35条”,实施“东洲英才”引培计划,新签约落地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30个,市“江海英才”入选数、“226”工程培养对象入选数均位列南通第1。重点改革统筹推进。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77条”,“万事好通·马上办”营商环境品牌全面打响。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110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81项涉企经营许可实现“证照分离”。审批服务事项不见面率达98%。“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高效运行,项目开工“五证齐发”成为常态,企业开办实现全程免费、半日办结。“智慧国资”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全省首家国企集采中心建成投运,区农文旅集团、粮食集团和人才发展集团成功组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全口径债务管控持续加强。供销合作社改革经验全省交流。开放格局加快拓展。深入开展外贸企业大走访活动,持续推动外贸优进优出,完成进出口总额340亿元,增长5.4%。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深圳(海门)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运营,完成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7.5亿美元。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外经营业额8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5.78亿美元。完善开放平台功能,中天海港码头如期建成,沿海5万吨级船舶首次实现直接靠泊,招商局重工公共保税仓顺利获批。德国海外仓完成选址。海关、海事、边检为开发开放作出积极贡献。
(三)统筹协调加快提升城乡品质。高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坚持生产、生态、生活并重,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城市空间统筹和控规研究形成高质量成果。府南CBD城市设计持续深化,未来智谷等科创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中心全面建成,职工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謇公湖洲际酒店开工建设。新建小游园10个、小微空间5个,新增城区公园绿地6.7万平方米。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成效南通领先,19.54公里江海堤防提标工程加快实施,謇公湖生态公园建成开园,青龙港生态绿地、东布洲长滩公园完成改造提升。疏港铁路基本完工。南通绕城高速海门段、洋吕铁路吕四至东灶港段加速推进。珠江路综合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北京路西延完成主体工程。城市管理日益加强。启动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和六大重点片区建设,整治老旧小区(片区)6个,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台,更新燃气管道26公里。加大老城区、城乡接合部“退二进三”力度,拆除违建15.8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房3120套、基本建成5918套。智慧停车系统上线运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20个。新辟、优化公交线路9条,投放共享助力自行车3000辆。深入开展物业分类管理提升试点,创成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项目2个。城区环卫市场化改革顺利实施,综合垃圾处置中心投入运营,居民小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新增“三定一督”小区36个。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新培育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8个、先进村17个。建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1个,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省传统村落1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95%。新建高标准农田4.1万亩,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菜篮子”绿色保供基地建设全省领先。入选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评全省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累计培育新型合作农场86家,新增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6家。提档升级农路20公里,改造农桥17座,创成市级精品美丽农路6条,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全省第1。“交邮合作·惠民兴村”获评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改厕1.6万户,疏浚整治河道2185条(段),建成生态河道33条(段),改造加固病险涵闸4座,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获评全省第一等次。改造危旧农房1300户,农村房地一体发证工作南通领先。建成强村加油站3座,村均集体收入达149万元。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长江大保护纵深推进,“十年禁渔”有力落实,入江河流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青龙河治理入选省首批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典型案例。省市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烟花爆竹禁放和秸秆禁烧工作高效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1.8%,PM2.5平均浓度降至25.6微克/立方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65.56兆瓦。容汇锂业获评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海川水务二期通水运行。生态环境损害“劳务代偿”全国首创,沿江“野鸭戏水觅食”、沿海“海豚结对群游”获央视报道。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实现全覆盖。生态环保工作获中央环保督察组充分肯定。
(四)用心用情办好惠民安民实事。高质量办好35件民生实事项目,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3.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就业、创业与产业发展联动,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58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结报率分别达85%和70%。建成“15分钟医保圈”示范点11个。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慈善公益等工作统筹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关爱服务点实现镇村全覆盖,全省首创“新业态劳动者关爱日”,困难群体精准救助率达100%。“一老一幼”服务稳步提升,区为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2家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完成,新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8家,“1+3+N”国企普惠托育模式全面推行,师山托育锦苑园区获评首批“江苏省社区托育示范点”。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校园安防提升、标准化考场建设工程顺利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实现全省“六连冠”。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9.6%。“双减”工作经验全省交流,课后延时服务全面推行,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转设。海门中学省高品质高中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海门中专校企合作项目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高考本科上线率等多项指标继续位列全省前茅。建成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4家,3家中心卫生院入选全国卫生院200强,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与18家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开展医疗合作。抓好疫情防控220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成亚定点医院改造升级。开展文体惠民活动3000余场次,大剧院、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新热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电视纪录片《江海一脉》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海门健儿在省运会勇夺10枚奖牌,创历史最佳成绩。社会治理更加有力。平安海门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警格+网格”融合联动取得实效,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出色完成,扫黑除恶综合绩效位居南通前列。启动智慧城市“一网统管”规划编制,综合执法可视化联动指挥平台全省首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挂牌成立,公共安全重大隐患“三清”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年大灶”顺利收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成效明显,企业主体责任量化评估特色做法全省推广。高效应对多轮台风袭击和上世纪6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最严重干旱。信访积案化解有力有效,获评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区。
(五)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践行使命担当。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修订完善政府“三重一大”及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决策规则,强化重点工作“项目化、节点化、责任化”推进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建议420件、政协提案335件,一批代表、委员的“金点子”成为政府工作的“金钥匙”。扎实开展“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行政执法队伍面貌焕然一新。行政争议案件数量、败诉率实现“双下降”。完成12345热线提档升级,创新研发社情民意监测预警平台,办结政风行风热线、区长信箱等各类公众诉求31万余件。出台“政府过紧日子10条”,一般性支出压减10%,切实把有限财力用于惠企利民。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完成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审计389项,核减各类资金8.01亿元。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完成交易项目913宗,节约资金8.78亿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纠治“四风”,高质量抓好上级巡视巡察、督查督导问题整改,保持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年来,民族宗教、统计、地方志、档案、人武、气象、广播电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外事、对台、侨务、双拥、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各项事业实现新进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鼎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百万海门人民团结拼搏、不懈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在战疫最艰难时刻,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体市民识大体、顾大局,奏响了一曲守望相助、勠力同心的时代赞歌。每一个勇毅坚守的身影都令人感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故事都值得铭记。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海部队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海门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思危方可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受外部环境影响和疫情超预期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指标增速回落;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传统产业转型面临阵痛,新兴产业支撑有待加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新旧动能转换速度、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亟需提升;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事业、基层治理等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经济金融等领域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亟待增强;政府系统少数干部攻坚克难、勇争一流的进取精神、担当意识、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保持警醒、勇于面对,积极努力解决。
二、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事关全局、影响长远。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尽管面临着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疫情影响仍将持续等风险挑战,但海门进入新一轮发展黄金机遇期的大势不可阻挡。从发展机遇看,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度加持,以及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的战略部署,将地处上海“1+8”大都市圈的海门推上了蓄势腾飞的绝佳风口;“通道效应”叠加释放,推动“同城效应”加速显现,社会各界对海门未来发展的心理预期日益高涨,城市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承载力、集聚力不断增强。从发展基础看,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抓项目、兴产业、强实体,海门“稳”的态势在持续、“进”的力度在加大、“新”的动能在成长,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特别是,我们拥有百万勤劳智慧、包容开放的江海儿女,拥有十万在外打拼、心系桑梓的“天下海门人”,拥有长期以来富民经济发展形成的人才和资本优势,拥有一大批务实进取的企业家群体和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这些都是我们应对挑战、砥砺前行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从发展目标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省市区委全会部署了新一年工作的目标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盯紧抓牢发展“窗口期”,沉下心来埋头苦干,不骛虚声稳扎稳打,在做大总量、提高质量、调优结构上持续用力,在提升产业、交通、城市、创新能级上全面发力,在跨江融合、优江拓海、园区扩能上精准着力,切实把政策和机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胜势,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海大地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总目标,加快打造“一示范四城市”,当好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确保8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5%;工业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保稳提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迎难而上稳增长,夯实现代化建设新支撑。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消费基础作用和企业支撑作用,让市场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确保经济运行稳中提质、持续向好。
持续扩大项目投资。围绕“1234”工作总抓手,全面掀起招商引资强大攻势。“1”即扎实开展“外资招引攻坚年”活动。抢抓国家促进制造业外资发展机遇,聚焦欧美、日韩等重点地区,实施“全球招商伙伴合作计划”,高频次、小分队、常态化开展招商活动,支持外企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引进外资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机构1家,力争实现外资到账4.5亿美元。“2”即研究制定招商信息突破和重点产业链招商“两个方案”。持续用好委托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方式,织密招商网络,提升信息捕获效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在细分门类中选准发展赛道,摸清产业链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关键产品技术,再造2-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3”即科学编制项目投资负面清单、服务清单和责任清单“三项清单”,强化项目质量评估、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全面提升建设速度和产出效率。“4”即深入实施“百人千企”、沪苏攻坚、平台载体联动、专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建设“四大计划”,大力招引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大型民企、知名外企,全年新签约超5亿元项目60个,其中百亿级2个、50亿级6个;新引进科创项目不少于100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5个,新竣工、新转化达产项目各6个,确保中天钢铁一期二步、江西建能等项目开工建设,俐马纺织、当升四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深化与大型央企、头部民营企业和外企合作,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补短板强弱项基础设施项目和片区开发项目。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持续优化消费供给,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提振传统消费。加快打造特色街区、特色商圈,推动城区商业综合体布局优化和转型提升,实施“促消费八大行动”,推动汽车更新消费,鼓励开展家电换新行动,促进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费回暖。加强预期引导,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百姓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稳妥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引进国际高端商贸、特许经营、进口商品直销等新业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体验”“展示+交易”消费新场景,鼓励0.1元入场捕鱼国内外知名品牌来海首发、设立首店,为城市注入0.1元入场捕鱼活力因子。发展服务消费。聚焦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医疗健康等消费热点,鼓励商业与物业、消费与生活、居家与社区等场景融合,布局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区商业形态,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整合江海景观、张謇文化等文旅资源,积极招引标志性文旅项目,深度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让0.1元入场捕鱼游客“愿意来、留下来”,争创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强化企业关键支撑。深入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一企一策”支持优质骨干企业稳产满产扩产,培育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25家,其中20亿级5家、30亿级5家、50亿级2家、100亿级2家、300亿级1家,全力打造“百亿领航、五十亿带动、十亿支撑”的大企业发展矩阵。更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快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抢抓国家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支持0.1元入场捕鱼优质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新增上市企业3家、报会企业2家、入轨企业5家,形成企业竞相上市生动局面。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创二代”培育力度,打造一支具有开明理念、开拓劲头、开阔胸襟的“张謇式”优秀企业家队伍。更大力度支持本土企业和新落户企业在深耕主业、做精专业中争做行业翘楚、续写新的辉煌。
各位代表,企业是海门经济行稳致远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始终做企业发展最坚定的支持者、最热忱的服务者,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让企业家轻装上阵、放手去闯,与海门这座城市彼此见证,共同耕耘希望、成就梦想!
(二)坚持产业为基强板块,厚植现代化建设新优势。坚持制造业立区战略不动摇,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让实体经济体质更好、体能更强,争创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全面优化制造业发展体系,重点拓展“3+2”产业链条,加速构建“龙头带动、配套跟进、整链融合”集群式发展格局。围绕高技术海工船舶、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优势领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配套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中天钢铁、大庚不锈钢、新江科技钛合金等行业龙头企业,抓好先进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工艺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鼓励生命健康产业健全研发测试、中试车间等公共服务平台,聚焦新药研发、高端药用辅料、医疗服务外包、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细分领域,加快慧聚药业制剂中心、益诺思二期、威奇达制剂等项目建设,全力培育百亿级企业、500亿级产业。依托当升科技、容汇锂业、中兴能源、艾郎风电等行业龙头,突出先进电池和能源装备两大重点,引育一批电芯、隔膜、储能等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打造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高地。紧盯产业发展前沿,围绕半导体设备、新型元器件、封装测试、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细分方向,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胜未来发展新赛道。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数字文化、信息软件等产业繁荣发展。提振传统产业发展信心,引导建筑产业以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为导向,积极向轨道交通、桥梁隧道、市政公用等产业链高端拓展,多元开拓国内外市场,持续提升“海门铁军”享誉度;推动高端纺织由制造、贸易向研发设计、消费体验领域延伸,从“小床品”向“大家居”领域迈进,持续增强“海门家纺”影响力。
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振康机械等本土机器人企业的硬件优势和华为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的软件实力,大力推进装备自动化、生产数字化,引导标杆企业输出技术服务和管理经验,用好免费诊断、分行业指南、专项资金支持等专属政策措施,让广大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400个。推动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新增星级上云企业20家、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及智能示范工厂8家。统筹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生态体系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提升板块发展能级。优化园区运行体制机制,强化个性化差异化考核,推动园区进一步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主责主业,在产业发展集群化、创新平台高端化、管理运营市场化、综合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集约化上全面发力全面提升,真正发挥好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作用。开发区要提升经济产出率和贡献度,坚定扛起海门“半壁江山”,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0强。三星镇要高标准启动家纺市场四期建设,按照“3+1+1”模式积极招引高端产业项目和研发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建设质的提升,打造市场转型、产业升级的示范标杆。海门港新区要聚力招引重特大项目,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港产城高水平融合的江苏沿海明星园区。临江新区要深耕细作生物医药产业,促进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加速集聚,奋力向省级高新区迈进。三厂工业园区要加快实施青龙港片区空间再造、产业振兴计划,同步推进老街区更新和产业新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魅力东城。常乐、正余、悦来、四甲、余东、海永要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围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把优势产业做特做强、把功能配套做实做优、把城镇形象做精做美,不断壮大综合实力。
各位代表,产业兴则海门兴、板块强则海门强。我们要凝聚“重实体、兴产业、强板块”的强烈共识,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奋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依靠“海门制造”和“海门智造”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坚持科教引领重创新,锻造现代化建设新引擎。落实“三个第一”要求,推动科教强区、人才强区建设成势见效。
建设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高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擦亮“学在海门”教育品牌。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张謇小学、聚贤学校、叠石桥学校建设,启动证大中学、新教育小学改扩建工程,动态化解局部学位供需矛盾,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深入实施教育集团化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完成海门中学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任务,新增市优质学校3所、省优质幼儿园2所,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持续巩固“双减”改革成效,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质量,推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专业化创新型高质量教师队伍。积极导入高端教育资源,支持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来海办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圈,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预警干预机制,筑牢校园安全屏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教育基金会区镇全覆盖。
建设活力奔涌的科技创新高地。把创新着力点聚焦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型园区打造,推进科技创新“四大攻坚行动”,全力争创省创新型示范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紧扣生命健康、高技术海工船舶等优势产业,积极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实体化运营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力争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纳入长三角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省药监局审评工作站落户,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去筹转正”。加快东久生物医药产业园、未来智谷、中兴智谷等科创载体建设,提高謇公湖科创中心、华美信息产业园、招商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等存量载体运营质效,注重引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运营机构,大力招引高成长型科创项目,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3家。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攀高计划”,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净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50家。鼓励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高效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全面提升创新型园区规划、建设、运营水平,聚力引进高层次科技服务机构,强化企业孵化、资源共享、金融服务、人才协作等功能,不断增强技术密度和创新浓度。积极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和科创基金,推动海门农商行“科技支行”实质性落地,持续拓展“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科技信贷规模超10亿元。深化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8个,新增“江苏精品”2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
建设近悦远来的人才荟萃高地。积极推进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省级试点,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5条”,发挥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专业化运行优势,构建“产业+项目+人才+金融”的人才“引育留用”模式。实施领军人才、产业人才、行业人才、青年人才“四项人才计划”,举办东洲英才创业周、“海智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5个,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海外人才政策,支持企业设立海外人才飞地,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不少于5名。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名。切实发挥人才公寓“筑巢引凤”作用,新建人才安居工程40万平方米。完善乡贤常态化联系机制,举办首届“天下海门人”大会,发挥乡贤资源优势,更广对接人才和项目。
各位代表,教育成就梦想,科技改变时代,人才决定未来。我们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情怀,栽好梧桐树,建好生态圈,让海门孩子都能得到最有品质的教育,让科创企业都能享受阳光雨露的滋养,让创新人才都能拥有施展抱负的舞台!
(四)坚持改革开放激活力,打造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增创开放优势,高水平融入新发展格局。
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坚持把跨江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建立常设机构,列出任务清单,坚持政经并举,健全常态化、紧密型联络机制,推动跨江融合取得0.1元入场捕鱼突破性成果。突出产业承接,抢抓通道建设机遇,主动出击、精准对接,争取高成长性企业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突出科创协同,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打通科创项目、科创基金、大院大所、优质科技服务机构招引通道,设立上海离岸研发孵化中心,推进“上海研发、海门转化”。突出园区共建,结合核心产业片区布局规划,谋划推动跨江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借助沪苏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片区升值。突出文旅联动,在文化交流、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上深度合作,建设环沪城市假日近郊旅游目的地。突出民生共享,深化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合作,共建同城化高品质生活圈。突出政务对标,主动学习上海、苏州在改革开放、涉企服务、城乡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前沿理念、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强化改革系统集成,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海门就能感受到与沪苏同标同质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实施外贸企业培优扶强行动,积极参与实施RCEP,支持引导外贸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参加线上线下展会、全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全年完成进出口360亿元。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商融合发展,高质量运营深圳(海门)跨境电商产业园,提档升级三星跨境电商服务中心,推动中亚班列重启,新建海外仓1-2家,争创AEO高级认证企业1家。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展内销渠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外向型经济新增长点。提升口岸开放能级,开工建设海门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中天海港码头实现对外开放。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树立“成就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理念,读懂企业,尊重企业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务实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常态化举行政企早餐会,让企业家充分感受到“政府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不见面审批”事项覆盖范围,提高电子证照利用率,探索0.1元入场捕鱼“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应用场景,用好“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推动“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升级,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推广“容缺预审+模拟审批+全程网办”服务模式,确保产业项目“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主动发现审批服务痛点堵点,帮助企业、群众“办得成事”。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国企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做强做优做大。
各位代表,通江达海是海门的资源禀赋,融通四海是海门的雄心抱负。我们要把海门放到更宽广的时空坐标中定位,更深层次对接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不断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全力打造标识鲜明、声誉响亮的“北上海”“新苏南”第一门户城市!
(五)坚持建管并重提能级,拓展现代化建设新空间。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交通先行、规划引领、精建细管,让城市功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环境更优美、治理更高效。
更高标准打造综合交通枢纽。配合做好南通新机场开工准备,启动先行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战略性工程建设,力争南通绕城高速海门段主体工程完工。加强临永隧道前期研究,推动崇海通道梯度储备。推进228国道工可获批。深化通常高速通州至海门段、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江海快线工可研究。推动通吕运河、疏港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开工,疏港铁路、洋吕铁路通车运营,加快构建“铁水联运、江海直达”物流运输体系。实施香港路东延、长江南路改造工程,抓紧重启江海路快速化改造,提高城区道路通达效率。有序推进市政道路、小微堵点出新改造,提升城市交通设计、公共交通布局水平,放大“交邮合作”品牌效应,新辟、优化公交线路3条,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
更高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引导资源要素向枢纽集聚、沿通道辐射、依网络布局。充分发挥府南CBD生态岸线、公园绿地、文体场馆、精品住宅集成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对标一流,积极导入总部办公、现代金融、高端商业和星级酒店,着力打造具有“国际风、未来感、江海韵”的高品质城市会客厅。高标准推进謇公湖科教城6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招引科创项目,丰富环湖业态,做好亲水文章,全力打造“生态景区、科教湖区、人才社区”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新名片。加强北部新城与临空经济区规划协同,完善区域功能配套,推进已落地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创新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四型经济”,打造现代化都市新窗口。超前谋划海门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统筹推进西城片区产业规划和环境提升,积极探索TOD开发模式,努力将交通“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打造跨江融合经济走廊。坚持“留改拆建”并举,推进解放路沿线片区更新,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完成5个老旧小区功能品质提升,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提效提速,让在外过渡的拆迁户早日搬进新居。统筹实施公园绿地、生态绿道、裸地“披绿”工程,新增城市绿地8公顷。
更高水平抓好城市精细管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一网统管”规划建设,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让城市运行更智能更高效。强化停车综合治理,推广智慧停车、共享停车新模式,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完成区镇环卫市场化改革,系统实施环境卫生提标、垃圾分类处理行动,新增“三定一督”小区36个。提高市政、绿化管护水平,美化建筑“第五立面”,努力让城市经得起远眺、耐得住细看。开展住宅小区物业提升行动,争创市级物业管理示范小区2个。加大禁违拆违力度,确保存量违建有序消化、新增违建有效遏制。深化占道经营、户外广告、渣土运输专项整治,加大农贸市场、背街小巷、餐饮油烟管理力度,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各位代表,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坚持市场化思路、坚持产城融合方向、坚持高品质特色化、坚持点线块面有机结合,认真抓好重点片区产业培育、功能完善、特色塑造,提升城市经济密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努力把海门建设成为投资价值更高、发展能级更高、区域地位更高的全龄友好型城市!
(六)坚持强村富民创特色,展现现代化建设新气象。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防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万亩,推进“小田”变“大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2万亩以上。积极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海门山羊、绿色果蔬、优质稻米、特粮特经等特色产业集群,促进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高产稳产,开工建设区粮食应急储备库项目,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加快区域农技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设施农业“机器换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以上,打响“鲜活海门”特色品牌。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招引超亿元农业产业项目10个,新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精心实施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8+1”工程,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垃圾清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300户、新建改造农厕1.5万户,确保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持续抓好被撤并乡镇环境整治,实施10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面提升镇村面貌和服务功能。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成效,提档升级农路10公里,改造农桥14座,实施安防工程150公里。坚持示范引领、片区带动,持续培育提升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8个、先进村17个,新建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打造“点上出彩、面上成景”的和美乡村集群。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发展物业经济、融合经济、合作社经济。创新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模式,开展“科创+文创+农创”型现代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事体验、民宿餐饮、研学康养等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促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促进城乡消费双向循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支持乡贤返乡投资,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规范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积极盘活闲置农宅,有序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各位代表,乡村承载乡愁,田野孕育希望。我们要紧扣“五大振兴”标准,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与高标准农田、乡村建设协同推进路径,畅通城乡要素循环,让越来越多的“田秀才”“新农人”“乡创客”挑起农业农村现代化“金扁担”,努力把乡村打造成城里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幸福家园,全力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七)坚持绿色发展优生态,绘就现代化建设新图景。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以发展“含绿量”体现经济高质量。
致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大力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8个。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新增省绿色工厂、绿色领军企业各2家。加快“工业绿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电镀产能整治入园。优化能源供应布局,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新增光伏发电并网容量100兆瓦。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新增林木覆盖面积3000亩,建成省绿美村庄1个。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致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优化产业项目招引评审工作机制,统筹考虑项目用地、能耗、效益,严把安全环保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广实施混合用地、点状供地、弹性年期、新型产业用地(M0)等供地方式,做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鼓励企业建立多层标准厂房。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开展规上低贡献、规下低效益、用地低产出企业整治提升行动,综合采用增容技改、引导转让、收购储备等方式,推动低效用地二次开发,真正把最稀缺资源配置给最优质项目,腾出产业发展空间2000亩。积极盘活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闲置楼宇等低效存量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致力提升环境质量水平。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落实长江禁捕退捕长效管控机制,贯通沿江堤顶路,巩固入江排污口分类整治成效,全力守护“一江清水”。聚焦PM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强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省市前列。统筹重要水体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控、关键断面水质监测,实施民生河综合整治、东洲水务六期工程,积极谋划三星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农村非等级河道整治,新建生态河道55公里,保持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系统治理,全力打造“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园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中天钢铁生态环境质量控制中心建成投用。深入实施排污许可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用好执法监管、司法惩处两把利剑,为后续发展留下生态空间。全力抓好上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
各位代表,环境质量牵动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负青绿、造福于民,让绿色成为海门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全力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八)坚持提优补短惠民生,共享现代化建设新成果。把民生关键小事作为政府头等大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促进就业培训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培育自主创业3000人以上,保障0.1元入场捕鱼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提高收入水平,争创省高质量就业先行区。深入开展社保扩面征缴提升行动,推进0.1元入场捕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80%的村居建成“15分钟医保圈”服务站。完善困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统筹落实各类救助举措,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布局优化、养老机构高效运营,高质量发展老龄事业和银发产业。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因地制宜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和适老化改造,新改扩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家,新增护理型床位200张。聚焦幼有优育,加快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幼儿园实施托幼一体化,确保每个区镇至少有1家普惠性托幼保教机构。创成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积极培育先进慈善文化,打响“慈善海门”“博爱海门”品牌。
深化健康海门建设。放大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人民医院争创省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中医院争创三级医院、海门港新区和悦来中心卫生院争创二甲医院。加快中医院新院建设进度,改造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中心3家,新增院前救助点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强化“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加强与上海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力争省级重点专科实现零的突破。做实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争创省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举办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承办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确保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增彩。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让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在江海大地熠熠生辉。倡导全民阅读,高标准打造一批嵌入式城市书房、文化空间,让书香成为城市最独特的味道。高质量组织“四季江海”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作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尽情绽放江海文化、张謇文化时代魅力,争设国家级“卞之琳诗歌奖”。提升城乡文体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新建村级文化礼堂、百姓舞台30个,江海博物馆争创国家二级博物馆,海门大剧院全年举办高品质演出活动100场次以上,点亮群众多彩文化生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加强城市形象设计和传播,讲好新时代海门故事,持续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各位代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按照“群众议、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要求,通过前期广泛征集、精心遴选,区政府确定了25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大会票决。项目确定后,我们将逐项细化、全力推进,把每一件实事办实办好!
(九)坚持标本兼治固安全,筑牢现代化建设新防线。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用心守护万家灯火。
提升风险化解能力。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政策,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有效应对疫情高峰,确保顺利渡过流行期,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医疗物资保供和分级分类诊疗,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和服务体系,有力保障百姓就医用药。突出抓好防护救治工作,加快推进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抓好金融、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处置工作,规范政府产业基金投资行为,增强金融穿透监管和综合预警能力,抓实隐性债务化解,加强经营性债务管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五社联动”“三治融合”,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完善“三官一律”进网格制度,用好“人大代表之家”“有事好商量”平台,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加强区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基层庭所规范化建设,探索网格员“区招镇管村用”新模式。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深入推进“雪亮技防工程”,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重视初信初访源头化解,推进信访积案攻坚削峰。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持续深化双拥共建,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做好新时期港澳、对台、侨务等工作。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扎实开展“本质安全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加强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强化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纵深推进危化品、城镇燃气、海上活动、建筑施工、飞线充电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做到安全监管实时在线、安全防范直达一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体化运行消委办,建好“九小场所”消防安全员队伍,推进“智慧消防”、“智慧用电”、燃气报警装置在住宅小区、企业和公共场所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持续压降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有效应对台风、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让城市更具韧性。筑牢食品药品安全屏障,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各位代表,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我们要始终保持“隐患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思想警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抓好安全生产、平安建设、风险防范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创成全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三、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发展的重任、竞争的态势、人民的期盼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区政府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担当作为,不负重托,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时刻心系“国之大者”,对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高效执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注重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牢记“三个务必”,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营造清朗舆论空间。扎实推进省市委巡视巡察、督查督导反馈意见整改落实。
把依法行政贯穿始终。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遵从宪法和法律权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强化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加强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认真落实重大事项向区委请示、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深化群众和舆论监督,加强统计和审计监督,用监督“防护栏”筑起工作“防火墙”。全面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和诉源治理,确保行政诉讼败诉率持续下降,让行政行为闪耀法治光辉。深化政务公开,建设诚信政府,高质量推进“八五”普法,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把责任担当落到实处。大兴学习之风,加强政府系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以认知迭代促进思想升维,切实练就干事成事的宽肩膀、硬本领。紧扣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完善“专班运作、系统推进、比学赶超、闭环管理”机制,努力把普通工作做成特色、特色工作做成亮点、亮点工作做成精品。倡导“事不避难、马上就办”工作作风,直奔问题去,盯着短板干,营造无特殊原因不能进位就是未完全尽责、位次后退就是不尽责的争先氛围,打造闻令而动、善作善成的政府铁军,让实干担当成为政府工作最强音。
把为民服务牢记心中。深刻领悟“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真正让政府所做的就是群众所要的,坚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充分发挥12345热线、政风行风热线、区长信箱等平台作用,推动“机关接地气、干部走基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合理诉求,少讲不行的理由,多想能行的办法,将心比心、依法依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建立政府领导领衔办理建议提案、领衔推进民生实事、领衔化解信访积案“三领衔”机制,为企业持续发展赋能、为群众美好生活助力。
把清正廉洁融入本色。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深入开展政德、法纪和家风建设,始终做到“八小时以内”奉公守纪、“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全区政府机关和窗口单位既要门好进、脸好看,更要事好办,让企业和群众不托人也能快办事、办成事。持续精简文件、压缩会议,让公职人员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办实事上。推动“一套表”“两本账”“三项清单”落实落细,持续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坚持量入为出、节用裕民,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江海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百万海门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