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元入场捕鱼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镇动态
保送清华的正余学子捐资千万,助力家乡培养“未来之星”保送清华的正余学子捐资千万,助力家乡培养“未来之星”
来源:海门区正余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8-24 字体:[ ]

8月18日,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发起的“俞浩未来教室计划”首期项目正式启动,首间“未来教室”落户他的母校——海门区正余初级中学。此次行动中,俞浩不仅捐款助力母校教育创新升级,更向正余镇追加专项捐赠。

这份千万级捐款,不仅为海门乡镇教育吹来创新“东风”,更精准契合了海门产业发展的“鼓点”——以正余“机器人小镇”为本土人才培育“摇篮”,推动教育创新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需求深度衔接,为海门培育兼具乡土情怀与专业能力的新兴产业人才筑牢根基,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持续添薪续力。

豪捐千万的俞浩究竟是谁?2005年,凭借着物理奥数竞赛成绩,俞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毕业后,俞浩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用造飞机的技术攻克马达技术,做一家像戴森一样的公司?2017年,俞浩成立追觅科技。2019年至2023年,追觅科技5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0%。2023年10月,在中国市场,追觅科技以22.5%的市占率,成为大清洁电器市场第一品牌。

“俞浩对母校的支持,是‘物质基础+专项赋能’的双轨模式,既有当下的硬件改善,更有长远的教育布局。”8月19日,正余初级中学校长李晋站在即将改造的校园里,话语中满是感慨。作为俞浩当年的初三英语老师,这份延续20余年的师生情谊,成了反哺行动的温暖起点。

作为从乡镇中学毕业的优秀学子,俞浩深刻理解乡镇中学在基础设施和科学教育上的提升空间,深感拉近城乡教育水平、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这份牵挂与支持,早在去年便已悄然落地。2024年10月,俞浩便主动出资20余万元,为校园道路重新铺设沥青,平整的路面让师生出行的脚步便捷。今年6月,李晋偶然在俞浩的朋友圈看到其团队研发的新款割草机,联想到学校天然草坪的养护难题,试着发了一条咨询短信。令他意外的是,俞浩次日便安排专人将割草机送到了学校。当得知学校运动场地、绿化等硬件设施仍显落后时,俞浩更是主动提出追加投入,这份“不等开口、主动靠前”的热忱,让李晋既感动又骄傲。

如今,这份支持已落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俞浩向学校捐赠的专项资金,已通过存入专业基金会的专项监管账户,将全程透明用于校园提档升级。而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教室”带来的改变。不同于传统教室的固定布局,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将围绕“激发创新”展开。展示墙上的“灵感碰撞板”,能让学生随手贴上奇思妙想,感兴趣的同学可随时组队交流;协作岛的模块化桌椅可自由移动拼接,能根据编程课、项目讨论等不同场景调整格局;智造区则会摆满乡镇学校罕见的科技设备:搭载摄像头模块的树莓派开发板、支持图形化编程的机器人套装、可打印物理实验配件的3D打印机,还有红外、超声波等各类传感器,将精准填补乡镇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空白。

“不只是给设备,更要让科技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李晋介绍,俞浩的目标是将正余初中打造成“全国领先的乡镇科技教室”,因此项目还将联合追觅科技、本地学校开发定制化课程。比如通过机器人编程课教学生搭建简易机械臂,用3D打印机制作校园模型,让抽象的科技知识变成可触摸、可操作的实践。这种“硬件+课程+赋能”的模式,不仅让教育公益从“物质帮扶”升级为“个性托举”,更让乡镇学子有了接轨前沿科技的机会。

作为从海门正余走出来的创业者,俞浩始终密切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看到海门如今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我既兴奋又期待。”结合自身在机器人与AI领域的深耕经验,俞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门有扎实的制造业和机器人产业链基础,不用追求‘大而全’,要做‘小而精、深而透’的生态,应牢牢抓住“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AI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方向,让这片制造业沃土成为AI技术落地生根的“产业试验田”。

“海门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正在崛起的机器人产业链,是发展AI产业的最大底气。”俞浩认为,AI的价值不在于“空中楼阁式的算法论文”,而在于能否为工厂降本、增效、创新提供实际解决方案。他建议海门集中资源打造标杆性“AI+制造”示范工厂,通过看得见的应用成果形成“应用高地”效应,再逐步吸引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集聚,实现产业反哺。

产业发展,人才为要。俞浩认为,构建“金字塔式”人才生态,顶层通过“周末科学家”“产业顾问”等形式,柔性引进顶尖专家为产业方向把关;中层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在正余建实训基地,培养“既懂算法又懂制造”的工程师;底层则借助“未来教室计划”,从初中开设编程、机器人课程,一点点播下长远的“人才种子”。“培养未来工程师需要长期投入,这是值得坚持十年、二十年的基础工程。”

“大城市有资源,但成本高;乡镇要吸引企业,就要做‘精准服务’。”俞浩认为,海门可聚焦“低成本高效测试”需求,为创业团队提供真实工业环境下的算法与机器人产品测试场景。“让全国创业者在这里便捷获取专业支持,这种精准服务能形成独特吸引力,让0.1元入场捕鱼初创企业和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今天的世界,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棱角的人。”回望自己从正余初中追着飞机辨机型,到带领追觅科技走向世界的历程,俞浩向家乡怀揣科技梦想的莘莘学子送上深情寄语:“无论你热爱科学、文学、艺术、运动,还是任何领域,都请不要着急把自己变得千篇一律。你们可以不长成‘标准的大人’,不模仿任何一朵浪花、任何一颗星星。”在他看来,世界的绚烂多彩正源于怀揣不同梦想、坚持自我棱角的人们各自发光,“请带着你们独特的棱角,用力奔赴梦想的一切吧!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你们回望少年时代,也会为自己曾经的那份执着、好奇和勇气感到骄傲。”

在俞浩心中,给家乡的千万元投入,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一座串联“教育-产业 -未来”的温暖桥梁。这头,承载着乡镇学子对科技的憧憬与梦想;那头,连接着家乡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他深深期盼,他的努力能让孩子们的独特“棱角”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最终实现“育一个有乡土情怀的学生,为一方产业存一份未来力”的心愿,让海门的机器人产业版图上,永远闪耀着带着本土温度的“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