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近年来我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进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我区将综治中心延伸拓展至11个区镇和295个村(社区),全省首创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处置、全链条解决。
从“分散办理”至“一站解纷”
“没想到2个小时就帮我们解决了矛盾,也拿到了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太感谢了。”上周,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经过中心调解员多轮耐心调解,一起因抚养权变更引起的纠纷被顺利化解。
经过调解,双方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并在中心调解员的引导下申请了司法确认,中心法院窗口立即根据调解协议书出具了民事调解书,这起抚养权变更纠纷从受理到完成仅用2小时。
在传统的纠纷处置中,各个部门往往是“单打独斗”,遇到复杂问题需要部门之间多次协调沟通。如何打破“职能局限”,做到“功能融合”?我区在三级中心内高度整合了社会治理资源要素。
区级中心整合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行政复议办案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个中心,房产物业、农村土地、医患等6个重点领域专业站常态进驻,婚姻、消费等专业站轮流进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定期“坐诊”,为群众提供起诉立案、矛盾调解、行政复议、法律咨询、公证、法律援助等20多项综合性解纷服务。镇级中心将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人民来访中心、法律服务所等有机整合,信访、调解、诉讼、法律等窗口一应俱全,研判预警、联动指挥等工作区域分工明确,筑牢承上启下的矛盾化解“主阵地”。村级中心融入综治、调解、警务、网格等服务,紧盯邻里、婚姻等高发性纠纷,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在镇村两级化解的矛盾纠纷稳定在95%以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逐步实现。
变“单兵作战”为“多元共治”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工作效率真是高,我在手机上签个字就解决了苗木合同欠款问题,再也不用奔波起诉了。”远在常州经营苗圃生意的安徽小伙小常连连赞叹道。小常被拖欠了2年的苗木款,在区中心流转协调下,全程线上处置,仅用3个工作日,双方就欠款事项达成一致,并在手机上收到了调解协议与民事裁定书。
矛盾纠纷的高效流转和及时处置得益于我区创新应用矛盾风险隐患智能管理平台。它是全区矛盾纠纷流转处置的“大脑中枢”,可以第一时间汇聚主动排查、窗口接待、法院委托调解、110非警务案件、初信初访矛盾、12345热线诉求、网格巡查上报等各渠道风险问题。目前,三级中心每天通过智能平台流转矛盾超100件次,最快当日即可完成处置闭环。2024年以来,智能平台已累计流转矛盾纠纷1371起,办结率达100%。在这里,“数据跑”已逐渐代替了“群众跑”,一件件纠纷在“云端”就能得到实质性处置化解。
在实践中,智能管理平台逐步完善了强大的数据分析研判功能,能主动发现同类案源和关联当事人的矛盾纠纷,依托智能平台全区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创新开展“多案一调”。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四甲镇专职人民调解员翟宏说,现在老百姓不需要跑到市区,在镇街综治中心就能获得解纷全流程服务。而解纷全流程服务的实现,得益于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在区级中心成立时,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便整建制进驻,各镇级中心也建立起与基层法庭的有效对接。同时,在村级中心布点建立起“融和法庭”,诉讼与非诉讼两种矛盾解决机制拧成了“一股绳”,人民调解获得了诉讼力量的全程保障。
除了法官在调解各环节积极参与外,调解成功的案件可以走司法确认快速渠道,当事人能够同时拿到调解协议书和司法确认书(或民事裁定书)两份法律文书,即使调解不成,当事人也可以通过“融和法庭”马上线上转立案。
一钉一铆,一凿一砌,既是顺应时代变迁,又是回应群众需求的躬身实践。区综治中心让群众表达诉求“只进一扇门”,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层级分明、运转高效的综合治理体系正在加快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