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太长江隧道左线盾构百环验收通过
工程迈入稳中求进新阶段
9月2日,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盾构试掘进百环验收顺利通过,这意味着隧道左线盾构始发阶段技术方案科学、施工组织得力、过程控制精准,为后续长达数公里的江底掘进奠定了基础,工程建设迈入稳中求进新阶段。
海太长江隧道是我国高速公路网和沪陕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其建设难度与技术标准均属行业顶尖。由中交隧道局承建的左线盾构段全长9327米,采用直径16.66米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进行掘进施工。此次验收的百环是盾构隧道施工的关键初步考验。这100环管片拼装成型后的隧道段,如同整个隧道的“样板间”和“试金石”,其沉降控制、掘进参数、拼装精度及防水质量等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
验收过程中,联合验收组深入隧道内部,对已完成的百环隧道实体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地查勘和检测。检测数据表明,该百环隧道段轴线偏差、管片拼装错台、沉降控制等关键指标均显著优于设计规范要求,达到毫米级的精密控制水平。同时,盾构机在此阶段掘进参数稳定,设备运转良好,成功克服了始发初期的地质适应性问题。
海太长江隧道A4标总工程师李永波介绍,自左线盾构始发掘进以来,中交隧道局项目团队凭借技术积累与协同作战能力,接连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关。针对浅覆土始发阶段地层稳定性差、沉降控制难度大的问题,通过优化始发端头加固方案、精准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实现安全平稳掘进;面对超宽超大整体箱涵运输与拼装的难题,创新设计具备升降、旋转功能的专业运输车辆和自动测量的箱涵精调机。在DDCI新型连接构件安装环节,提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开展全员技术交底与实操培训,结合自动化定位设备,构件安装精度达毫米级;穿越沿线敏感构筑物时,通过实时监测地表数据、动态调整盾构掘进参数,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