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于11月1日正式实施,为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根本遵循。近年来,海门区司法局系统部署,以深化理解、内化理念、转化实践为主线,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日常生活。
打造阵地,拓宽宣传渠道。“以前觉得民法典离自己远,看了这些漫画才知道,原来借钱、立遗嘱这些事,法律都有明确说法。”为了让法治理念真正走进村民日常,悦来镇悦来村近日在党群服务中心前新打造了一条法治步道。村民王阿姨在这里边散步,边学习法律知识。近年来,海门针对传统普法形式单一、覆盖面有限的问题,坚持“阵地有形化、宣传场景化”思路,统筹推进线上线下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在线下,按照“一村一品”,打造了正余红色法治文化广场、余东镇宪法主题公园、常乐镇张謇法治文旅体验线等特色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在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新法解读”专栏,联合本土艺术团创作《劝君学好民法典》等方言脱口秀、法治情景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法律。同时,创新推出“法治云课堂”,为企业主、青少年等群体量身定制普法课程;依托全区5个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建立常态化需求收集机制,为精准普法提供数据支撑,有效避免“供需脱节”。
构建矩阵,凝聚普法合力。“作为村法律顾问,我们现在与‘法律明白人’结对开展工作,他们熟悉村情民意,我们提供专业支持,普法效果明显提升了。”江心沙农场海沙居委会法律顾问曹舒雯说。面对过去普法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单打独斗”现象,海门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普法工作机制。一方面,紧扣“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研究制定《海门区行政执法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将全区32个执法部门的普法职责细化为126项具体任务,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另一方面,提前谋划第五轮国家机关履职评议工作,整合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力量,优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协作模式,推动形成“执法即普法”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区已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明白人”队伍发展至1200余人,为基层普法工作储备了坚实力量。
聚焦关键,实施精准普法。“区司法局组织的‘法治体检’很及时,帮助我们发现了劳动合同管理中的漏洞,避免了潜在的用工风险。”某制造企业负责人刘先生表示。通过组织律师团队深入企业,全区已为多家企业提供精准的法律风险防范服务。围绕《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的重点对象,研究制定分众化、精准化的普法实施方案。在公职人员学法方面,探索建立“清单式学法+述法评议”机制,将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初任培训、在职学习的重要内容,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在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联合教育部门策划“法治进校园”系列活动,设计宪法晨读、法治书画比赛、模拟法庭等标准化活动模块,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在企业普法方面,筹划开展“法治护航·益企同行”专项行动,组织律师团队针对企业常见的劳动合同、知识产权等问题开发培训课程,编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法治体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