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映流年,石板深巷诉春秋。在余东古镇,有一座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精品民宿——蓝乔民宿。它以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民宿业态,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蓝乔民宿是海门本土企业家崔红林精心打造的一个文旅新地标,不仅是千年古镇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更凭借“诗与远方”般的沉浸式体验,在长三角地区脱颖而出,成为众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时空折叠 古镇秘境
蓝乔民宿清新的门脸在一排老旧房屋中格外引人注意。推开原木风的木质大门,宽敞精致的接待大厅映入眼帘。民宿以“时空折叠”为设计理念,巧妙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体验场景。
沿着楼梯漫步而上,二楼挑台式空间被划分成多个会客区域,现代极简风格与原木的质朴感在这里完美融合,温馨又不失格调。
三楼和四楼是风格迥异的客房。三楼的10多间“城市民宿”从功能架构到装修、摆设,都充满现代气息,能满足旅客追求便捷与时尚的需求。四楼的“美舍”别具一格,茅草屋顶搭配老物件陈列,唤起人们心底的乡愁记忆。生态露台更是整间民宿的点睛之笔,藤蔓廊架下,茶室、卡座与家庭厨房错落有致。高粱穗、旧扁担等农耕元素与现代艺术装置相互碰撞,创造出独特的空间美学意境。
15间主题客房,无论是商务会客、团建派对,还是家庭度假,完美适配各种场景。试营业期间,蓝乔民宿就凭借其独特魅力,收获了“古镇秘境”的美誉。除了客房,民宿功能也十分齐全,家庭式厨房楼上设有私密包间和榻榻米风格雅座,厨房隔壁还有小型酒吧,让每一个来这儿的人都能尽情享受美好时光。
六年打磨 华丽绽放
崔红林是余东镇戴青山村人,16岁那年,他跟随村里的老木匠学习手艺,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岁从青龙港出发,加入建筑大军,踏上外出打工谋生的道路。
崔红林辗转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最终在上海安定下来,后进入展陈行业,开启创业之路,从一名普通木匠成长为富有设计理念的商人。如今,他作为南通冬晨道具研发公司的负责人,带领专业团队,为国际知名零售品牌提供设计研发、道具制作、店铺维护等一站式配套服务,在昆山和海门拥有超3.3万平方米的生产研发基地。
崔红林走访了不少国家和地区。一次在旅途中,他看到一对退休老夫妻在车站旁经营着一家咖啡店,他们与客人分享文化、摄影和咖啡的趣事,还贴心地提醒客人车站各班次的时间,这场景深深触动了他。
他意识到,人生上半场,自己凭借激情和勇气外出闯荡,改变了命运;下半场,应该回归家乡,用情怀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他开始规划退休后的生活,那就是回到老家,打造一处民宿,在人间烟火中,和0.1元入场捕鱼的人分享生活乐趣。
2023年,经过6年的精心构思和用心打磨,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农耕元素的蓝乔民宿,终于在海门汤正公路旁华丽绽放。
投资情怀 反哺家乡
“来过的朋友都说非常棒。”试营业以来,蓝乔民宿收获了无数好评。然而,当初崔红林提出要在余东打造民宿时,是遭到亲朋好友反对的。“别人都好奇地问我,把民宿建在这儿有什么前途?离城区这么远,肯定要亏本。”在亲友们“选址偏远”“定价过高”的担心中,崔红林却没有退缩,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毅然决然地开启了这场“情怀投资”。
朋友虽然担心,但也支持,为他提供了场地。崔红林果断买下朋友的部分房产,亲自参与改造和设计。建设初期,他在乡村和城市两种风格间反复斟酌,为了兼顾现实与理想,最终选择将两者巧妙结合。“民宿的风格不必拘泥于形式,我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来打造。”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前前后后在蓝乔民宿投入3000多万元。
这笔投资听着让人咋舌,但蓝乔民宿里的许多元素并非金钱能轻易买到。崔红林将他在展陈行业积累的空间美学经验融入民宿建设中:定制老家具,既保留岁月痕迹,又不失格调;植入智能家居系统,让客人享受便捷舒适;为儿童设计可采摘的种植区,充满趣味。“这是我爷爷当年挑担用的扁担,还有这些高粱穗子、玉米棒,都是从田里收上来的。”崔红林对民宿里的每一件宝贝都如数家珍。
“民宿不应是乡村的孤岛,而要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我希望每一位客人都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分享彼此的故事,给民宿提出改进建议,在交流中共同成长。”崔红林说。
古镇新生 已然成势
近年来,海门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大力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余东镇几年前就提出构建民宿集群的构想,身为土生土长的余东人,崔红林坚定地将蓝乔民宿选址在此,成为民宿行业的先行者。如今,他常常带着自己的民宿项目,积极配合余东镇政府的招商引资等推介活动。
余东镇也在不断夯实基础,完善配套功能。一方面,着力改善古民居的基础设施,对重点文保建筑、石板街两侧部分民居巷弄进行整体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运盐河景观带提升改造工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能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间投资建设了江海茶楼、通东民俗博物馆等。同时,依托郭利茂银楼、震丰恒布庄等文保单位,引入了城门小酒馆、上久楷布庄、凤城刻纸馆、余东土特产等多种业态。
此外,余东镇还依托人民文创书店、梨园、余东剧场等文化阵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显著带动了周边商户增收。
各地文旅火热,如何突围?海门文旅相关负责人直言,创新是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文旅破局需打开思路、另辟蹊径,在管理创新上,着力化解营销、运维人才不足的难题,在产品创新上,精心丰富游客的文旅体验。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资源出圈、业态出彩,从而激发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不拼资源拼特色,精雕细琢出精品。”蓝乔民宿的开发思路,正是转型发展的有益探索。培育文旅新业态,既能促进区域“软实力”拔节生长,又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硬支撑,如此,古镇里长出来的“新风景”才会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