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区加快战略机遇转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打造江苏东部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幸福之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深化应急管理事业改革,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重要时期。
本规划是全区“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是未来五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文件。通过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健全全区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全面夯实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预防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1 编制依据
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南通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南通市海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并结合海门区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1.2 规划范围
本规划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统筹考虑应急体制机制、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物资保障、应急队伍、恢复重建及宣教培训等应急管理的主要因素,统一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3 规划定位
本规划为《南通市海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专项规划,规划将全面落实和细化《纲要》有关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提出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应急管理资源,解决应急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以来,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在海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监测预警体系、救援队伍体系、应急保障和恢复重建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2.1“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组建区应急管理局,履行综合协调职能,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为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建立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优化调整区减灾委职能,初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体制。区相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积极探索建立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快速响应、应急联动、善后处置等机制,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和处置效率明显提高。
(2)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以总体预案为纲、专项预案为线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各类应急演练活动。预案编制、演练、管理和评估工作针对性、操作性不断增强。
(3)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坚持以消防救援队、民兵等为主要力量的应急救援突击队,以防汛抗旱、抢险救灾、防火、通信保障、医疗卫生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坚持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全力打造反应迅速、实战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了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救援能力建设,至“十三五”末,全区11个乡镇实现政府专职消防队全覆盖。
(4)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有效发挥,建成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等,初步探索形成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和“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的综合执法新模式。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根据《江苏省物资储备库建设改造技术导则》要求,启动区级救灾物资仓库改造项目,建有区级救灾物资仓库1个,储备救灾抢险救援物资54类,共计1万余件,协议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3类,共计4万件,编制印发了《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调运机制。全区建成规范化的应急避难场所13个。
(5)应急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不断完善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形成了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灾害事故协调联动、信息上报和舆情管控机制。不定期召开灾害事故处置评估分析会。应急管理部门分别与气象、红十字会签订应急联动合作协议。印发了《0.1元入场捕鱼规范全区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信息报送与发布的通知》,制定了各项值班值守制度,促进应急值守工作制度化、信息报送规范化。与110、119、120等指挥中心联动,快速收集信息,快速处置灾害事故。
(6)应急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短信等渠道及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防灾避险等相关知识。以“5.12”防灾减灾日和安全生产等活动月、活动日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和应急防护知识不断丰富,群众的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
2.2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资源、建设和生产不断集中,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安全生产防控压力大,重点行业领域的高风险特征未彻底转变。各种灾害事故风险相互交织、叠加放大、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依然存在,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1)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总体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我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风暴潮、暴雨(雪)、冰雹、寒潮、高温、雷暴、台风、浓雾等,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我区濒江临海,河网密布,防汛仍是主要应对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大,防灾减灾救灾任务十分艰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2)事故灾难防控难度依然较大。安全生产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十分突出,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我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日益增多,危险化学品企业、工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仍未根本遏制,引发一般以上事故灾难及次生灾害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且生产安全事故呈现突发性、复杂性、不可控性等特点。
(3)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城市风险和脆弱性,城市生命线、房屋设施、物流运输、道路交通、地下空间、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安全风险逐步显现。城区内常住人口逐年增加,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更加集中,给城市承载能力带来严峻挑战。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机动车、驾驶人处于快速增长期,城乡物流一体化、均等化发展,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压力日益加大。
(4)应急管理体系基础有待加强。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统与分”“防与救”的职责边界还不够清晰,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顺畅。各相关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尚不健全。区域应急管理协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处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极限救援能力缺乏。跨行业、区域、企业的事故救援协同应急联合作战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仍有大量基础性工作有待完成。风险防控水平仍需提高,风险隐患早期感知、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发布能力还不强。应急物资、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科技支撑等保障还不完善。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尚需强化,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企业主体责任仍需压实,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仍存在短板。
2.3“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战略全局谋划应急管理发展,着眼“全灾种、大应急”的加快转型升级期,这为海门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1)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提供了强大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提供了有利契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安全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抗灾基础不断夯实。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巨灾的警惕性,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支持。海门区科教实力较强,人才资源富集,应急产业基础较好,有利于促进应急管理领域技术革新、装备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及区块链等高科技成果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集成应用,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0.1元入场捕鱼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全灾种、大应急”格局。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科学救援理念,始终坚持以新思想定向领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坚持走应急管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道路,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3.2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党对应急管理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事业向纵深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筑牢生命防线。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公共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和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树牢红线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事前防范、事中响应、事后恢复相结合,做到防抗救相统一,强化风险全过程管控。
坚持依法应急,提升治理效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领域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步伐。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坚持社会共治,形成强大合力。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强化群测群防群治,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切实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积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3.3 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0.1元入场捕鱼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推动本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创新发展,以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执法监察、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到2025年,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公众风险观念和应急能力持续加强;事故灾害总量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灾后生产生活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科学、务实。建成与城市综合风险相匹配、与新时期应急管理形势和工作任务相适应,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的,较为完善、全面、综合的应急管理体系,风险管控全面落实, 指挥处置更加科学,核心救援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有效防范,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到有力维护。
完善四个环节。完善风险管控环节,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完善监测预警环节,推进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指挥调度环节,推进上下对接、横向互通、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应急准备环节,实现预案、物资、队伍的有效整合。
实现三个转变。由临时性、被动性的传统管理模式向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由以政府为主的行政化应急管理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转变;由依托经验判断向科技支撑决策转变。
提升六个能力。风险管控、现场处置、核心救援、基层应急、综合保障、综合管理六大能力持续提升,核心救援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等应急管理现代化能力全面加强,社会参与和协同机制进一步改善,各方面投入水平再上新台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和灾害灾难发生。
3.4 指标体系
表1 “十四五”目标量化指标表
序号 |
规划指标内容 |
指标值 |
指标性质 |
1 |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 |
>15 |
约束性 |
2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
>15 |
约束性 |
3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
>35 |
约束性 |
4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
>20 |
约束性 |
5 |
年均每十万人火灾死亡率 |
<0.2 |
约束性 |
6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
<0.5 |
预期性 |
7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0.5 |
预期性 |
8 |
平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5000 |
预期性 |
9 |
新增专职消防人员 |
≥30 |
预期性 |
10 |
具有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占在职执法人员数量百分比(%) |
≥75 |
预期性 |
11 |
政府部门应急预案修订率(%) |
100 |
预期性 |
12 |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时间 |
≤10h |
预期性 |
13 |
应急避难场所城镇人均面积 |
≥2.5㎡ |
预期性 |
14 |
学校安全教育普及率(%) |
100 |
预期性 |
15 |
城镇建成区消防站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16 |
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培训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17 |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
95 |
预期性 |
注:降幅为2025年末较2020年末下降的幅度
第四章 主要任务
4.1 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1)强化协调联动体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不同层级主体间的协调联动,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
(2)完善基层应急体制。夯实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区镇两级应急管理队伍和消防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建立统一指挥的镇(街道)应急管理队伍,加强其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指导乡镇(街道)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强化应急状态下对镇(街道)人、财、物支持。
(3)完善监管执法体制。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统筹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完善执法体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和消防安全委员会作用,加强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监管职能。
4.2 推动应急管理机制改革
(1)发挥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推行“党建+应急”融合发展,将“党建+应急”作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创造性载体,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将应急管理融入党建工作,强化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员提升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应急管理能力。
(2)构建风险会商研判机制。深入排查风险隐患,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责任措施。建立会商研判机制,加强与公安、网信、气象、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建立科学研判与工作措施有效衔接机制,深入分析原因,科学精准制定针对性防范化解措施,切实督促整改、消除隐患。
(3)建立科学高效指挥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区镇两级应急指挥部,实现现场应急指挥部和应急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运行规则。
(4)完善应急协同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军地协同。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救援救助、物资保障、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发挥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健全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完善驻海部队和民兵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方法。
4.3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强化应急预案编制、评审、批准、发布、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相关管理工作。加强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十四五”期间,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的区级专项应急预案开展一次修编。开展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规范区镇(街道)、村居(社区)、学校、企业预案编制、管理、实施等重点环节的工作,实现基层、企业“应编尽编”。实施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建立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应急预案库,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实现结构化数字预案的智能辅助决策功能。
(2)提高预案编制实效质量。指导基层和相关单位开展区域风险调查和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务实管用、有针对性的预案,重点突出组织领导、任务分工、信息报告、预警措施、先期处置、应急保障等内容。深化应急预案实用手册、操作流程等相关附则的编制,着力提升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应急预案体系的衔接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编制部门预案,细化分解部门内部分工协作机制,提高部门应急处突能力。
(3)提升应急演练实战水平。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做好队伍、物资、装备等应急准备和宣教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实战能力。科学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积极推动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演练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创新演练方式,综合运用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开展多场景、多环节的演练,不断检验指挥系统的支撑能力。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
4.4 强化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强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以国家队和专职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救援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日常训练、后勤保障,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全灾种、大应急的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消防队站建设,构建快速联动的救援网络,不断提升灾害事故核心救援能力。
(2)完善专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统筹交通、防汛、排水、燃气、电力、通讯、市政等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联勤、联训、联战、联调”工作机制,推动各专业队伍从建章立制向纵深发展,形成配合密切、运转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网络,不断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实战水平。
(3)扶持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搭建协作服务平台,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引导条件成熟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依法在民政部门注册为规范化的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应急力量在城乡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因地制宜开展科普宣教、风险排查、培训演练等常态防灾减灾工作。
(4)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库,吸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领域的专家。明确专家队伍在技术支持、决策建议、专业培训和科普宣教方面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专家决策咨询会,完善专家建言献策的制度化渠道。建立多层面的专家联络机制,发挥更高层次专家队伍在决策参考、应急救援、事故调查等方面的智力支撑作用。
4.5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1)优化应急指挥机构。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原则,推进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指挥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综合协调能力和专业处置能力,规范应急指挥成员单位日常沟通、定期会商、协同演练、合作处置的联动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应急协作,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规范高效应对。
(2)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健全应急值班值守工作机制,建立基于融合通信系统的快速联络机制,实现短信、电话的快捷呼叫。健全灾害事故信息上报机制,完善相关部门间灾害信息的沟通共享,提高灾害事故信息报送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探索建立基层灾害事故直报制度,通过奖励等方式,鼓励市民、媒体、企业等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为处置突发事件赢得宝贵时间。明确灾害事故应对的责任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和执行程序,探索建立灾害事故信息统一管理、应急物资统一调配、应急队伍统一指挥、网络舆情统一应对的应急响应机制。
(3)健全应急决策机制。加强应急决策和快速评估工作,依托应急专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模拟和评估,快速形成态势分析报告和应急处置方案。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发挥专家的专业咨询、辅助决策等作用,健全“行政专家”和“业内专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发挥应急管理指挥系统作用,不断充实知识库内容,加强对各类数据的清理利用,建立健全支持辅助决策的功能模块。
(4)提升先期处置水平。强化乡镇(街道)灾害事故先期处置能力建设,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力求事发后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控制事态、减少损失、消除影响。着力增强生产经营单位灾害事故先期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专兼职救援队伍,强化应急演练和装备配备,提高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建立相邻单位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实现应急资源就近增援,为上一级增援赢得时间和先机。
4.6 强化各类风险辨识评估
(1)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加强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评估。严格执行《江苏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推动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风险辨识管控。
(2)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成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办公室,制定普查实施和工作方案,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编制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修订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等风险区划图。
(3)开展城市运行风险评估。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完善风险和隐患信息数据库,实现城市生命线、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等安全可管可控。持续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和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开展各类应急资源和能力调查,建立应急资源情况基本数据库。
4.7 加强综合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建设,统筹整合水利、气象、公安、交运、自然资源等部门综合监测信息,全面打造监测信息共享、影像传输快捷、会商研判精准、指挥调度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加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智能感知系统应用,深化危险化学品“五位一体”平台应用,扩大信息化监测预警系统联网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提升应急管理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加大对监测数据的清理利用,发挥大数据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支撑作用。
(2)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区镇两级储备相互补充、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互衔接、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互结合的多元储备体系,做好应急物资统一指挥、分级动用、紧急调配、轮换回补工作。统筹规划全区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种类和数量,制订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储备品种和规模。逐步完善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紧急配送机制。
(3)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城乡布局、区域特点、灾害特征和隐患点分布,建设能够多灾统筹、平战结合、功能完善、综合利用的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场所运行管理制度,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及人防工程的建设管理办法。提升公园绿地、民防工程、体育场馆和学校等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做到一场多用、一建多能。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日常维护,规范启用运行及关闭管理。
(4)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完善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形成与上级平台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全区多部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研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制度,规范预警信息发布行为、流程,形成统一规范的发布主体。强化预警信息精准发布能力,综合运用微博、微信、显示屏、电视、应急广播大喇叭等传播渠道强化预警信息传播,加强对农村和老年群体预警信息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
4.8 加强应急宣教体系建设
(1)构建分类培训体系。建设规范化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试中心,制定全方位、深层次的重点领域培训考试机制,精心编制培训方案,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力度,围绕应急管理、应急指挥、应急救援等专业领域内容,全面提高应急救援人员专业能力。
(2)打造多方宣教平台。以社区、企业、学校为重点,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编制应急知识读本,开设信息宣传栏,举办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创设广播电视专题栏目,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为一体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平台。鼓励创作与传播安全公益作品,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全面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提升应急文化内涵。依托减灾示范社区,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建成南通市海门区安全教育体验馆,继续发挥南通市海门区消防科普教育馆科普功能,通过安全警示教育、培训模拟体验、安全知识测试,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4.9 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完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强化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风险隐患排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应急管理专业培训,便于开展专业应急基础性工作。
(2)建立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将民兵、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人员组成的乡镇(街道)、 村(社区)两级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基层第一响应人,开展先期处置、自救互救、疏散转移、医疗急救等应急救援工作。
(3)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开展村(社区)风险治理工作。做好基层监测预警与信息传播工作,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网络员队伍融合,及时传播当地气象、洪涝、地质、火灾等灾害事故预警信息。
(4)加强基层应急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操场、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地下空间等共建共享避难场所。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提高企事业单位、社区群众的储备意识。鼓励家庭和单位根据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
(5)开展综合减灾社区建设。整合各类示范社区创建要素,开展基层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创建,推动全域村居(社区)实现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提升城乡基层村居(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
第五章 重点工程
5.1 完善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在南通市海门区应急管理指挥系统运行的基础上,继续将相关业务数据接入平台,实现各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对接,完善应急指挥“一张图”、综合监管“一张图”、自然灾害“一张图”,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灾物资、应急预案等信息化管理与运用。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推进无人机多灾种综合应用和应急指挥车系统的建设。实现应急管理业务全流程:预防阶段风险感知、事发阶段监测预警、事中阶段应急处置、事后阶段评估总结。
5.2 海门区VR智能安全体验馆建设
体验馆是我区安全体验式教育的重点培育项目之一,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综合型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实训基地,项目集展示、宣教、科普、培训、考核等功能为一体,以提升海门地区安全培训整体水平和科普防灾减灾救灾知识为主要职能。可满足海门区社会大众、企业从业人员的应急培训需要,促进应急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建成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应急救灾能力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熟悉抢险救援技能,持续为应急队伍充实救援力量。
5.3 规范化的安全生产考试中心建设
考试中心根据《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机构建设标准(试行)》,采用智能化考核设备和系统,实现现场考试、系统评分,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考核。可满足我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需要,提升我区从业人员安全能力素质。
5.4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公共基础信息设施和各种媒体,依托气象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进一步扩建气象系统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立健全政府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
第六章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落实
把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各地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方案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逐级分解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加快启动规划重点项目,积极推动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
6.2 完善政策支持,做好资金保障
在税收、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领域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财政做好对规划实施的保障工作,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认真落实应急管理现行各项支持政策,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6.3 落实责任部门,严格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考核评估机制,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纳入部门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牵头部门对目标、具体任务、重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保障规划顺利实施。2023年组织完成规划实施中期考核评估,2025年完成规划实施成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