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元入场捕鱼

图片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来源:南通市0.1元入场捕鱼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31 字体:[ ]

海政办发〔2022〕15号

各区镇(街道)政府(管委会、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0.1元入场捕鱼办公室

2022年3月16日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2021-2025)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海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奋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现与南通同城化发展的关键五年,更是海门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任务新要求的重要时期。

为持续推进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及《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0.1元入场捕鱼制定海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海门区人社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区人社事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全区人社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紧扣“三件大事”和“四大专项行动”奋斗目标,积极应对重大疫情风险挑战,坚定扛起人社部门职责使命,凝心聚力促发展、强保障、惠民生,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全区人社事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坚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积极探索就业创业工作新举措,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新增创业2.01万人,完成就业技能培训2.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1.77%的较低水平。在南通人社系统首创建成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业项目入驻率达到85%以上。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积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建立长效化就业援助机制,扎实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和阶段性减征减免社保费政策,为3293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累计3627万元,减征减免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费累计7.8亿元。

2.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能力日益健全。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9年“中人”待遇全区核定比例达到97%,获省厅通报表扬。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破除户籍壁垒,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实现了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即征即保”。及时落实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核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参保群众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全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增至227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均月标准200元。失业保险金大幅提升,人均月标准从1027元提高至1524元,增幅48.4%。常态推进“同舟计划”,全区在建和新开工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

3.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围绕“3+3”重点产业和豪华邮轮、机器人两大地标产业,先后出台了“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人才政策20条”等引才政策,实施了“蓝领振兴”“东洲雁归”“海归聚海”三大人才工程。先后帮助13家企业成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引进13名博士后进站(基地),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成功承办了第八届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渐浓厚。连续获评省人才工作突出县市,人才综合竞争力跻身江苏省8强。“十三五”期间,全区引进各类人才2.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86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1077人。

4.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深入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政策,不断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了人力资源研究会区镇分会,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两网化”管理,依法分类处理群众诉求,常态化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等专项行动。打造“阳光仲裁”服务品牌,积极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构筑“基层预防、一线调解”的工作机制,全区12个区镇(街道)均已建立基层调处中心,努力实现将劳动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劳动关系始终保持总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9%,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6%,根治欠薪工作连续3年在南通市考核中列为A级。

5.人事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有效落实,岗位设置更加科学,灵活用人机制初显成效。着力推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配合相关部门完成9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高效完成6.5万人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审批工作,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显著改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抓好岗位设置管理、人员聘用、严格考核三项法则。“十三五”期间,我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490人,其中卫健系统652人,教体系统592人。完成全区349家事业单位,1.65万个岗位设置工作,6.42万人次年度考核任务,全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6.4万人。

标志性成果

●2017年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执法大队获评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2014-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

●2018年海门创新实施“五车”齐驱服务模式,服务企业用工,破解招工难题,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就业杂志、江苏大走访微信号刊登,向全国全省推介。

●海门·勉县就业扶贫服务中心在勉县挂牌运行,成为苏陕协作以来陕西省首个专门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公益性、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海门区被评为“全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机制建设示范地区”(全省13个,南通唯一)。

●2020年我区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确保基本养老金发放、严格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落实省级调剂补助制度等成效明显,被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南通县市区唯一)。

●平稳有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20年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工作推进有力,获省人社厅通报表扬。

●2020年我区积极承办第八届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活动,区人社局被省人才办、省人社厅评为优秀组织奖。

表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年末

完成数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5

5.2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

<2

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

2

2.05

4.确保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率(%)

100

100

5.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万人)

2

5.14

6.新增创业人数(万人)

2

2.02

7.创业带动就业(万人)

10

10.6

8.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万人)

3

6.4

9.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人)

900

1077

10.新增高技能人才(万人)

3

1.86

1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

99

12.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8

99.9

13.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95

96

1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和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98

100

第二节 形势研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新时期,更是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抢抓新机遇的新时期。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0.1元入场捕鱼期盼。我区人社工作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机遇、新挑战,又面临着新时期主要矛盾变化的新任务、新要求。

1.面临的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对稳定就业、完善社保制度、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出全面布局,为“十四五”期间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标志着人社工作的地位作用更显突出;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突破和快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十四五”时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等相互叠加,为我区的高质量民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为我区人社事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2.面临的问题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的特殊时期,我区人社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例如,就业总量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难度增加,稳就业促和谐工作面临考验。同时,部分企业面临着普工及高级技术人员的“两缺”问题。社保扩面工作阻力加大,受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待遇刚性支出和享受待遇群体加大等因素影响及社保扩面征缴空间收缩,对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带来很大挑战。电子社保卡知晓度、群众应用率还不高。高层次人才、实用型技能人才等储备力量不足,创新型、领军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创新创业平台的能级还不够高,人才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劳动关系日益复杂,我区农民工欠薪治理总体平稳可控,随着各种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供求格局不断变化,复杂多样的用工形式对劳动关系调处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以及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区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紧扣“筑牢就业根基、兜牢民生底线、打造人才强区、奏出和谐强音、增进群众福祉”五个重点,按照“争第一、保领先”的工作理念,为海门全力打造“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贡献人社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党建领航。全面加强党对人社工作的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抓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海门实际,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人社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良性循环,推动实现人社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

2.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广大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根本利益,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坚持改革创新。深刻把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把创新作为人社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深化人社领域制度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找准改革突破口和发力点,推动人社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深入推进人社系统法治政府建设,确保权力公平、公开、公正运行。深入推进全面依法行政,认真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职责,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努力创造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十四五”时期,全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区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2.5万人,新增创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

2.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公平更可持续。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建立起全覆盖、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3.人才队伍规模更大素质更优。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提高人才质量,做大做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评价机制。吸纳高校毕业生2.5万名,新增海归高层次人才150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6.6万,高技能人才6000人。

4.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提升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能力,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到“十四五”期末,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8%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和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8%以上。

5.公共服务更均等更优质。全方位多渠道提供人社各板块业务“网上办”,手机APP“实时办”,自助服务一体机“就近办”,线上线下“协同办”。建设“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现远程视频面试24小时不打烊,推动就业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端等延伸,实现就业创业管理和服务全程信息化。

表2“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

属性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5.5】

预期性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预期性

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

【1】

预期性

4.确保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率(%)

100

预期性

5.新增创业人数(万人)

【1】

预期性

6.创业带动就业(万人)

【5】

预期性

7.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万人)

【6.6】

预期性

8.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人)

1150

约束性

9.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9

约束性

10.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

预期性

1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5

约束性

1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7

约束性

13.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100

预期性

14.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96

预期性

1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和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100

预期性

注:【】表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稳定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保障灵活就业。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扩大服务供给,创新运行机制,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以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增长,以就业增长支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突出就业优先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常态化促进就业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持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重点围绕“12+2”产业链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创造0.1元入场捕鱼高质量就业岗位,着力拓展就业空间。持续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专栏1 立体式招聘服务计划

精心打造“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品牌,拓展网上招聘活动,形成以线上常态化招聘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链条服务企业用工工作模式,精细化落实招聘计划,全方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力争每年举办100场左右的招聘会。

第二节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创新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新引擎,建立健全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创业氛围“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扩大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空间,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更加重视创业政策精准落实、创业服务拓展延伸和创业氛围深度营造,引导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自主创业,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和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

第三节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开发0.1元入场捕鱼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并提供优先扶持和重点帮扶。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健全托底帮扶机制,鼓励区镇(街道)、村(社区)提供0.1元入场捕鱼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类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四节 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全面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实施“蓝领振兴”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及行业趋势,以自主培训为主,依托培训机构为辅,共建一批与我区产业布局发展相匹配的专业集群。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持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推进首席技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建设,为各类重点企业培养大批优秀技术工人。对新入职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以师带徒培训、以工代训等,对在岗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素养,积蓄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专栏2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坚持需求导向,适应“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蓝领振兴”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实现海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支撑。5年内,力争完成就业技能培训2.5万人,完成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00人。

第四章 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建立健全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发展局面,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完善社保制度机制

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做好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工作。扩大职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先保后征”原则,确保被征地农民及时进保、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防范失业的长效机制,实施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政策。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制度预防工伤、促进康复的功能,完善浮动费率调整机制,强化费率杆杠作用,提高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质量。完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加大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二节 优化社保参保结构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应保未保人员的动态分析和管理,加大开展社会保险扩面执法专项行动的力度,将小微企业与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重点,力争做到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建立缴费与待遇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连续参保,提高参保缴费率。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办法,促进低收入人群参保和断保人员续保工作。积极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

第三节 提升社保待遇水平

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待遇差距,实现保障水平的持续、有序、合理增长,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随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而调整的正常机制,实施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与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相联系的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受益范围,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严格执行当地制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结构和标准,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做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准备工作。

第四节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可持续运行,与公共财政预算有机衔接,推动实现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社会保险内控执行力,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和预测预警。切实加强养老金、失业保险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完善基金监督信息系统,健全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第五章 积极打造人才创新高地

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畅通人才市场流通渠道,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门类齐全、服务发展的产业人才队伍。重点加快海归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供给能力。

第一节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海归聚海”工程,大力引进一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有活力、有潜力、有竞争力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加强与欧美同学会、海创智库,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到欧美日韩等人才聚集地区引才,积极拓展海外人才工作站,吸引0.1元入场捕鱼的海归人才来海创新创业。紧紧围绕我区“12+2”产业链,用5年时间,吸聚150名左右海归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

第二节 加强本地人才队伍建设

以“双招双引”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青年人才集聚和本地人才培育为重点,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借力各方资源,持续推进“东洲雁归”人才工程。用好“东洲英才”“海智杯”等平台,以乡情亲情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技能人才等回乡创业。此外,着力通过挖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全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破解制约本地人才发展难题。

专栏3凤来雁归计划

放大海门基础教育强区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筑巢引雁,促进海门籍大学生智力资源回归。实施“东洲雁归”工程,加强与在外海门籍大学生和各类人才的沟通联系,开展“海门学子看家乡话发展”活动,鼓励学子学成归来报效家乡。利用寒暑假高校毕业生返海的时机,每年组织高校毕业生大型专场招聘活动。“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吸引海门籍大学生回海就业创业1500人以上。

第三节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引进和培养我区急需的紧缺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国家、省、市0.1元入场捕鱼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人才队伍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十四五”期间,争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

第四节 建强高技能人才队伍

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继续放大“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创新做法,鼓励和支持0.1元入场捕鱼的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发挥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共建一批与我区产业布局发展相匹配的实用型人才集群,实现产业领域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完善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及评价机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岗位练兵比武活动,全面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五节 加快人才载体建设

把握各类人才载体的持续成长要求,最大程度发挥载体吸纳人才和承接双创的功能。重点加快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和博士后创新实践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发挥好留学报国基地、海智基地作用,鼓励园区加强海归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涵盖人才公寓、保障医疗、教育培训等全领域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人才激励,完善人才荣誉体系,对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推荐授予荣誉称号。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障,加大人才发展财政专项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专栏4重点载体培育计划

新建省部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以建设更加优良的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载体为目标,为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集成化的服务支撑,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应显著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和重点发展产业平台。

新建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推动人才、项目、平台的有效整合为目标,充分发挥博士后在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第六节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制度,分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构建适应新时代事业单位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规范组织竞聘上岗,逐步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和奖励机制,开展事业单位岗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专项培训,强化考核结果使用,激发事业单位人员干事创业活力。

第七节 规范开展创建达标评比表彰活动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表彰奖励政策规定,严格创建达标评比表彰活动项目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创建达标评比表彰活动。

第六章 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创新和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正当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一节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全面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巩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改善劳动合同履行质量。大力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协商民主制度。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

第二节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治化建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效率。健全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加大基层调处劳动人事争议力度,将劳动纠纷化解在初发阶段。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节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健全完善人社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突出执法维权和服务企业“两个重点”。落实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依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落实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责任和拖欠清偿责任。

第七章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工资制度,健全企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合理增长机制,增加多渠道收入来源,开展新一轮富民增收行动,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第一节 完善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和指导,贯彻执行《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及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群体工资较快增长。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为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信息。

第二节 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强化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继续配合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缩小工资水平差距。

第三节 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按照省厅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区实际,逐渐形成重点突出、配套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体系。完善聘用制度,建立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规范组织竞聘上岗,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使用,以正向激励激发动力,激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第八章 优化人社公共服务

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可持续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第一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拓展用工渠道,实现网上招聘、直播带岗和现场招聘联动,推动就业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端等延伸。积极探索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等服务平台,将就业服务工作的重心转向“互联网空间”,实现就业服务的“精细化、人本化、智能化”。

第二节 完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

持续深化人社系统行风建设,不断优化人社服务,推进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深入推广“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全面落实“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动态调整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行证明材料正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深化人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协同审批、管理全程监控”的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加快社会保障卡制发工作速度,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推广电子社保卡签发及应用。

第三节 加强人社公共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充实基层公共服务队伍,强化基层平台服务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就近、便携、高效的人社公共服务。分级分类开展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和作风建设,着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为民、严明务实、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系统队伍。

第九章 推动规划有效落实

“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突出重点、统揽全局,完善保障措施,推动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落实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围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核心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确保规划衔接有序、落实有度。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期中和期末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全面贯彻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规规章,加强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不断健全法规政策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升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水平,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执法监督工作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继续落实降费减负政策。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宣传教育。

第三节 加大财政投入

加强人社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与财政规划的衔接协调,进一步建立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加大财政对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重大项目的实施,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和正常运转。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绩效。

第四节 加强统计监测

站在新的起点,锚定新的航向,立足人社事业的重点任务,坚持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对人社重点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中长期问题的预测与研究。加强统计评估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统计数据。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社保等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全面准确掌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提高对未来发展形势的综合研判水平。

第五节 加大宣传力度

围绕重点工作,精准解读宣传人力社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适应媒介新生态、传播新格局,加快人社宣传平台融合,在宣传方法上求新,在宣传内容上求深。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在重大活动、重大政策宣传安排中,加强整体策划、系统联动,形成全媒体同步发声的宣传声势,切实增强宣传实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误解误读,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舆论氛围。


解读:《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图解:《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