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委省政府、南通市委市政府0.1元入场捕鱼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海门区政府0.1元入场捕鱼“十四五”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接《南通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和《南通市海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海门区安全生产实际,特编制《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海门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作为海门区政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海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海门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实力强、态势好、氛围浓”的鲜明特征,建成“江苏江北第一经济强县”“全省首批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1.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实。一是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出台《区委常委会成员、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2020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建立“区委常委管区域、政府领导包条线、人大政协抓监督”的制度体系,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安全生产相关议题,传达上级安全生产会议、文件精神,总体部署安全生产相关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始终保持如临深渊、战战兢兢的紧迫感,带头深入一线、狠抓落实,形成层层负责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落实区镇部门监管责任。发挥安委会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全区49个部门和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区镇和部门主动抓落实,凝聚行业监管、综合监管和属地监管的合力,整体提升安全监管水平。三是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告知承诺制度,引导企业负责人树立强烈的安全
意识,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
督促企业全面推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分解到最小工作单元,确保万无一失。四是进一步强化督查问效。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和监管不力等行为的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2.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行 “一图、两单、三卡、八必须”工作要求,将企业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做到风险分布“一图明、一表清、 一网控、一体防”,全区 1737家工贸企业完成整体评估,全部录入分色分级监管系统。二是构建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进全国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样板地区建设,引导企业探索构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质量达标的“三位一体”标准化体系,委托第三方定期开展标准化运行质量审计,使企业持续整改、不断提升。三是强化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百团进万企”安全宣讲,区党政领导亲自开展宣讲,直接受益人数超万人,带动区镇、部门开展宣讲,累计受教育数万人次。实施安全素质全面提升工程,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安全海门”文化建设基本框架,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五进”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四是强化执法监管。提升执法效能,通过异地交叉执法,日查、夜查、常规查、突击查、全面查、专项查等方式,深挖风险隐患,督促问题整改到位;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出台《服务保障安全生产加强司法安全工作21条意见》,以更严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打击各类违法行为,不断强化依法治安的司法保障。
3.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一是成立专班,实体推进。研究出台《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率先构建“1+6+31”工作体系(1个专治办,点评通报、明查暗访、分级复核、信息报送、销号验收、考核督导等6项工作机制,31个专项整治方案),抽调20名精干力量实体化运作专治办,下设6个专业小组分工负责,成立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强力推进。二是深入排查,除患保安。采取“三级检查复核”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做法,发挥网格员安全生产隐患前端发现和报告作用,逐企、逐村、逐户全覆盖“过筛子”。三是全力整改,对账销号。严格对照国务院、省督导组反馈问题清单,逐项分解落实到人,实行清单管理、动态管理和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国务院督导组“回头看”新发现突出问题中与我区直接相关的一个隐患问题也已整改销号,并通过省督导组验收。
4.安全生产基础逐步夯实。一是配齐物资设备。储备44类、近5万件救灾应急物资和装备,实行专仓存储、专人负责、专业管理,制定储备计划和联动机制,确保做到“拿得出、调得快”。二是配强监管队伍。建立安委会抓总、13个专委会分领域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石油化工、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机构;在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中增设“9+9”安全监管机构,9个部门单独设置安全监管科,9个部门挂牌设置安全监管机构;对每个区镇在规定编制的基础上,增派1人专职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体系。
5.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避免重大事故、杜绝特大事故的发生,有效监控重大危险源,改善危险化学品、建筑及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连续多年重点时段、重要活动、重大节假日期间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海门区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百年未有的发展机遇,客观上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安全底线,防范和化解影响海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筑牢海门安全屏障。
“十四五”时期,海门区将安全生产与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紧密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将为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当前,信息化将进入新一轮革命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技术和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将为海门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面临挑战
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传统风险仍需加强防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应用及新业态的涌现带来各类新兴风险。城市各组成要素高度关联、高度耦合,综合性风险日益增加,安全风险防控压力进一步加大。
安全生产基础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仍不完善,安全监管还没有真正做到全覆盖。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监管任务更加繁重,加上认识上的偏差,监管工作没有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部分重点监管行业领域还存在监管难点和盲区,各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不足。近年来,安全监管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和难度越来越大,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安全监管队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少数区镇安监执法人员配备仍然不到位,基层安监干部专职专业力量偏少,多数区镇存在安监人员流动较大的问题,影响了队伍整体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同时,基层安监队伍总体突破创新的意识不够,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
三是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经过多年努力,多数企业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从本质上改善了安全生产现状,有效减少了各类事故的发生。但仍有部分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管理观念落后,存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人民群众对安全深切期望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标准。安全生产是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和期望也随之不断提升,因此对加强安全监管、改善作业环境、保障职业安全健康权益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生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0.1元入场捕鱼安全生产的重要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海门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底线红线,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以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动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夯实安全基础保障,切实提升安全防范和依法治理能力,为建设实力海门、活力海门、富裕海门、生态海门、宜居海门、魅力海门、平安海门提供良好的安全稳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风险防控,精准施治。构建系统规范、防控有力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瞄准重大安全风险,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上精准发力,提升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从源头上消除和管控风险,做到监管执法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
强化法治,社会共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以安全生产服务需求为导向,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安全生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安全生产状况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显著改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和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及设防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科技强安措施有序推进,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稳步实施。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并位列全市前茅。
基于上述目标,海门区“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核心预期指标设计如下:
表1 “十四五”安全生产核心指标
序号 |
指标内容 |
目标值 |
属性 |
1 |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 |
>15 |
约束性 |
2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
>15 |
约束性 |
3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
>35 |
约束性 |
4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
<0.01 |
约束性 |
5 |
道路运输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
≥20 |
预期性 |
6 |
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 |
>15 |
预期性 |
7 |
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 |
>15 |
预期性 |
8 |
工业企业较大以上安全风险报告率(%) |
100 |
预期性 |
9 |
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险投保率(%) |
100 |
预期性 |
注:降幅为2025年末较2020年末下降的幅度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1.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通过教育、培训、监管,推动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按照“五落实五到位”要求,强化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把安全生产与生产经营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持续推进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各层级、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
2.坚持“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坚持领导带头,认真履行职责,定期研究、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有效措施,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尽职尽责抓好分管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举办镇、村两级党政负责人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提升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3.加强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责任。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共海门市委 海门市人民政府0.1元入场捕鱼印发〈海门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的通知》(海委发〔2020〕8号),切实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切实负起对本乡镇(街道)和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安委办的综合协调、指导、推进职能,建立健全具有操作性的信息共享机制、工作协调机制、联合执法机制,为部门的协作配合提供必要的平台。负有安全管理责任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通过加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指导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面落实企业投保安责险,依托《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管理》模块,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保险机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及专家应用管理,实现生产经营单位投保信息、风险评估、事故预防、理赔处置、保险机构诚信等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有关数据和信息的共享。保险公司对企业开展事故预防服务,企业事故理赔等信息纳入系统管理,采用浮动保费费率,倒逼企业自身加强安全管理。同时,承保公司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事故预防服务。
(二)聚焦安全生产风险精准防控,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源头治理“减风险”。通过制定海门区安全生产禁止和限制产业目录,高危行业企业退出、改造、转产或升级,积极推进化工行业整体转型或退出,传统建筑业向模块化、工业化发展,印染、家纺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端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全面提升海门区行业领域的本质安全水平。
2.双重体系“控风险”。推动全区高危和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成并有效运行双重预防体系。针对安全生产领域,分行业部门组织落实重点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工程,进行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绘制风险防控图,采集地理信息,构建智慧风险管理平台。推动高危行业领域完善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系统,工业企业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报告率达到100%。
3.科技强安“降风险”。加快建成海门区安全生产监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和预警,建设海门区安全生产信息库,建成重大事故灾害风险识别和区域性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安全生产执法和隐患排查痕迹化管理,执法人员全部配备智能化装备,实现执法全过程记录。统筹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
(三)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1.危险化学品安全
加强危化领域监管。严格安全许可,强化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控;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和技能培训,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以信息化手段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化工企业“五位一体”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监管数据管理机制。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加强企业、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
2.建筑施工安全
督促参建各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安全管理。加强工程建设安全监管,推进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监管执法协同联动。严格依法查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租借资质、超越资质承揽工程等行为,加大对重大工程、高风险时段的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排查将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
3.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道路和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定期开展道路运输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强化运输企业、人员准入审查和车辆维护制度落实检查。加强客车、公交车、校车、危化品车、重型载货汽车等重点车辆监管,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客货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和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管理服务,强化车辆异地、长途客运班车和省际包车、城乡公交车、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加强港口码头危化品安全管控力度,强化企业巡查。健全水上交通安全协调议事机制,加强水上运输风险防控,开展船载危险化学品运输、桥梁防碰撞、商渔船防碰撞整治。加强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整治。强化寄递企业安全综合治理,完善寄递安全监管机制,推进寄递监管信息化建设,严防违禁物品流入寄递渠道。
4.交通运输安全(除道路交通安全外)
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管理服务,加大对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运营安全性的监督管理力度,强化长途客运班车和省际包车、危险货物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安全监管,综合应用各类监控数据,依法严厉查处超速、超员、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出行运输服务体系,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和视频监控装置。
5.消防安全
建立健全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源头管控。推行风险隐患“自知、自查、自改”制度,发布火灾风险指南。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严格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文物古建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健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火灾风险预估预判机制,优化落实本质安全措施。加强城市消防大数据库、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强化消防车、防护装备、抢险救援器材和灭火器材的配备。进一步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开展社区民警、安全生产巡查员、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工作人员、物业服务企业和火灾高风险场所职员、保安员、消防队员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
6.城市运行安全
督促燃气供应企业落实对用户的安全服务责任,动态排查燃气设施安全隐患。全面实施瓶装液化气实名制充装、配送和入户安检工作。推广应用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推进瓶改管、瓶改电工作。
强化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线下隐患专项治理,逐线逐档核查线下隐患,按照隐患程度分级、分类登记造册,制定实施消除隐患工作计划。制定完善储能电站及相关产品的法规标准体系,规范储能电站总体布局、发展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等相关标准,健全储能电站设备安全运行体系,全面提升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安全管理,重点排查治理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运行、供排水老旧管网等风险隐患。加快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强化供热安全管理工作。
完善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机制,推动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和管线单位划定施工区管线保护范围、签订监护协议,压实各方责任。
加强商场、机场、医院、大型超市、车站、学校、体育场馆、公园、养老院、风景名胜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完善落实人员密集场所人流监测预警制度,对重点场所流量实行分级监控管理。
7.重大活动安全
创新重大活动安全监管工作模式,明确重大活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分工,完善重大活动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健全重大活动安全生产监管标准,探索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规范化进程。开展重大活动风险评估,建立重大活动人流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重大活动风险提示告知制度和重大灾害性天气应对制度,明确风险等级和安全措施要求。
8.工贸安全
推动企业采取风险监测预警、设备升级改造、自动化控制、联锁、机械防护和能量隔离等手段,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督促涉爆粉尘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工贸企业粉尘防爆安全规定》(应急管理部第6号令),规范涉爆粉尘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提升金属冶炼企业重点岗位、重要设备、主要工艺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企业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实现转型升级或疏解退出。强化以酱腌菜厂及存在附属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的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风险辨识和专项培训,建立并执行作业管理制度,规范承发包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确定安全风险等级,督促较大以上风险企业加强管理。
9.特种设备安全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整治,紧盯锅炉、危化品储罐、长输油气管道等风险等级高、监管难度大的重点设备不放松,推进气瓶、电梯安全全流程监管,加强游乐设施安全隐患排查。严厉打击生产、设计、使用等环节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将严重违法的特种设备生产、设计、使用单位列入违法失信名单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建设特种设备智慧监管系统,到2025年底前,建成行政许可、安全监察、检验、执法等数据互联互通的南通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智慧监管平台。
10.农林渔业安全
加强农林渔业安全监管。推行农林渔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构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健全农机监管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全流程监管,强化监督检查,落实监管责任。提升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加强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完善渔港“港长制”,加强渔船组织化网格管理,完善职务船员最低安全配员和持证上岗制度。推动海洋渔船升级安全装备,建设渔船渔港动态监管和海洋渔业应急监测救助系统。加强渔业安全执法,建立进出港报告机制,强化隐患突出渔船和渔港水域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作业等行为。
(四)拓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阵地,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以“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构建文化传播与科普宣教“双核互动”,学校安全教育、社会安全宣传“五进”、家庭安全知识普及“三维一体”的安全文化培育体系,汇聚城市安全发展合力,凝聚城市安全发展之魂。
1.打造安全科普宣教阵地。建设海门区VR智能安全体验中心,新建地震、消防、建筑、交通等各类高科技、沉浸式专业安全培训基地,设置展示体验项目,涵盖消防、居家、交通、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各领域,让人们走进基地场馆,体验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2.组织开展集中安全宣传教育。每年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集中安全宣教活动,通过举办安全主题灯光秀、文艺晚会、安全文化夜市、“安全生产大家谈”云课堂、“云上安全体验”、安全竞赛闯关活动等多种形式新颖的宣传教育活动,吸引全民参与,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凝聚安全发展合力。
3.大力加强常态化安全宣传。打造“安全宣传一座城”,设置安全宣传广告牌、宣传栏、公共场所和临街电子显示屏、车载显示屏等,让安全知识触手可及,安全元素随处可见。通过海门区主流媒体每天播放、刊登安全公益广告,新媒体每天推送安全科普知识。编印市民安全常识读本向全体市民发放,重点时期发送安全公益短信,积极营造“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4.融合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应急管理示范企业、青年安全示范岗的建设。推进安全、应急、防灾减灾、职业健康、爱路护路、人民防空宣传教育“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演练,不断提高师生防范事故的意识和能力,中小学安全教育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开展各种接地气、暖人心、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夯实安全发展根基。
(五)完善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优化安全管服体系
1.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监管有效覆盖到安全生产隐患清单之外的盲区、安全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的领域。健全安全风险会商研判机制、防控协同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消除监管死角和空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和重点监管机制,落实挂牌督办制度。
2.引入安全生产社会化力量
(1)建立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防控机制
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在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动保险机构开发各类企业安全生产需求的个性化保险产品,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与其他险种优化组合。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用专款专用,将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内容。
(2)鼓励资源共享互补
积极发挥企业技术管理的集聚优势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行“安全生产协作互助”、“行业协会(商会)自治”模式,开展安全生产互帮、互学、互查以及培训等活动,实现行业、企业间安全资源共享与互补,促使企业形成安全生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机制。
(六)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管理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督促乡镇(街道)、各类功能区和企业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优化应急预案管理与演练制度,完善应急演练评估机制,强化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加强企业预案实用性建设,建立企业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应急预案修订及备案制度,推进企业安全风险分布图、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岗位应急处置卡等实施应用。加强重点岗位、重点部位现场处置方案实操性监督检查,强化制度化、全员化、多形式的应急救援演练。
畅通事故信息快速报送渠道,健全应急值守机制。建立应急救援信息动态采集、分析决策机制,健全事故现场救援统一指挥机制。规范事故现场管理程序,健全事故现场危害识别、监测与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类别生产安全事故,形成灵活高效精准的现场处置方案,发挥专业人才技术支撑作用,提升事故现场处置能力。建设海门区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实现科学精准高效处置。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化运行模式,培育专业化应急救援组织,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事故应急救援。
(七)发挥安全生产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安全城市建设
1.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
改进创新检查方式,把随机抽查、“四不两直”、明察暗访检查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全面实施“三级复查复核”制度,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整治复产、复工、整改、关停、搬迁、变更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不留死角,杜绝盲区。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执行“五落实”,实施动态调整,形成清单管理、动态更新、闭环整改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旧隐患不放过,新隐患不疏漏。
2.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1)加快海门区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建设
到2022年底前,建成海门区安全生产监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和预警,建设海门区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库,建成重大事故灾害风险识别和区域性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安全生产云数据中心,统一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利用和更新;建设数据交换支撑,形成全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企业在线监测和预警防控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一张网”体系;建设门户集成系统,实现用户“一平台注册、全系统使用”。
统筹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发挥新技术在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提高科学施救水平方面的作用。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规范指导。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运行维护与升级完善。
(2)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
整合政产学研资源,以人才为核心、资本为推力、科技企业为抓手,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张謇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南集团、中天钢铁等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支持学校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推动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高水平科技研发团队,联合开展安全应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安全需求,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着力推广一批具有基础性、紧迫性的安全技术和产品。
3.创新安全生产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突破传统单一的安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融合培养体系,到2025年底前,打造集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特种作业考试、研发中心、孵化平台为一体的“科教+科创”安全培训中心。大力引进培育安全生产领军人才,建立高水平安全生产专家库,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人员,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立足长效、依法治理,系统建设、过程管控,统筹推动、综合施策”的原则,明晰职责,强化措施,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网络,促推城市安全产业发展,从城市安全源头治理、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城市安全监督管理、城市安全保障、城市安全应急救援等方面,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争当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以保障民生和服务城市建设为根本遵循,大力实施城市安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努力打造安全培训教育基地,全面提升我区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监管方式更加科学有效,企业主体和政府监管责任进一步有效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公共安全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具有海门特色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与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1.坚持生命至上,保障安居乐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始终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强化城市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创建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安全感。
2.坚持立足长效,加强依法治理。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增强安全生产法治意识,健全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加快建立城市安全治理长效机制。
3.坚持系统建设,强化过程管控。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强化系统性安全防范制度措施落实,严密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4.坚持统筹推动,促进安全发展。合理配置城市安全管理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将安全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原则和内容。注重本质安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实施超前投入,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有效解决影响城市安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5.坚持争先创优,体现海门特色。着力推进城市安全源头治理、城市安全防控机制建设、城市安全监管效能和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工作,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解决一批根本性问题。
(二)海门区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应急管理信息化“四横四纵”总体架构,结合南通实际,构建“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架构。“两网络”是指感知网络和应急通信网络;“四体系”是指数据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与运维体系;“两机制”是指信息化工作机制和科技力量汇聚机制。感知网络。根据感知对象对感知网络进行规划,通过对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和应急救援现场四个方面的感知网络建设,实现对高危行业领域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的感知。应急通信网络。采用4G/5G、软件定义网络(SDN)、IPv6、专业数字集群(PDT)等技术,建设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和互联网,构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数据支撑体系。构建全区统一的数据支撑体系,对应急管理所需的海量数据资源进行自动汇聚、关联、融合,支撑应急资源全盘可视、应急力量整体联动和应急救援快速响应。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数据治理。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全区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支撑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5大业务领域应用体系,构建统一的门户,保障常态、非常态下的全过程业务开展。标准规范体系。推广应用应急管理部10个方面47类标准,根据本区实际,延伸和拓展标准规范内容,满足各级各类业务需求。安全与运维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智能化安全体系,实现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安全防护;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运维管理制度,构建“自动化、标准化”的智能运维体系。信息化工作机制。从组织领导、项目管理、资金筹措、绩效评估等方面建设信息化工作机制,指导全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科技力量汇聚机制。加强先进技术攻关、融合和集成创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海门区应急宣教培训工程
以社区、企业、学校为单位,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应急知识读本(手册)、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微博微信新媒体等立体式应急宣教平台,使公众了解安全生产及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危害及在应急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掌握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市民社会安全责任进一步提升。开展防灾避险综合体验场馆建设。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机制、精心组织
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十四五”规划的组织领导,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的各类风险,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周密安排,科学实施。
(二)加强协调、各司其职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力做好规划实施落实工作。努力实现应急管理各要素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把规划的实施与日常监管、预防预警、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
(三)跟踪督查、考核评估
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突出工作过程和结果量化,将规划实施进展完成情况纳入对部门、属地年终责任制考核内容,跟踪督查。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责任不落实、考核不达标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通报,并进行严肃处理。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表彰。
(四)加大投入、提升服务
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能力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层应急体系保障、科学研究、装备配备、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等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投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升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服务。
附表:
重点工程清单
序号 |
重点工程 |
工作内容 |
责任部门 |
1 |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
对照评价细则中6大方面、16个领域、49项工作任务,逐条对标找差,全力攻克难关,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扎实抓好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问题隐患整改;全面排查重点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风险管控;继续加大 督导工作力度,落实整治工作要求,打通专项整治“最后一公里”;大力开展安全宣讲活动,切实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 |
相关区镇、部门和单位 |
2 |
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 |
按照应急管理信息化“四横四纵”总体架构,结合南通实际,构建“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架构。 “两网络”是指感知网络和应急通信网络,“四体系”是指数据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 与运维体系,“两机制”是指信息化工作机制和科技力量汇聚机制。 |
应急管理局 |
3 |
应急宣教培训工程 |
以社区、企业、学校为单位,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应急知识读本(手册)、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 微博微信新媒体等立体式应急宣教平台,使公众了解安全生产及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危害及在应急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掌握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市民社会安全责任进一步提升。开展防灾避险综合体验场馆建设。 |
应急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