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元入场捕鱼

图片

索引号: 014246482/2022-02148 分类: 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    意见
发布机构: 政府办 文号: 海政办发〔2022〕4号
成文日期: 2022-01-25 发布日期: 2022-01-31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0.1元入场捕鱼印发《0.1元入场捕鱼加快海门区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引号: 014246482/2022-02148
分类: 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    意见
发布机构: 政府办
文号: 海政办发〔2022〕4号
成文日期: 2022-01-25
发布日期: 2022-01-25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0.1元入场捕鱼印发《0.1元入场捕鱼加快海门区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0.1元入场捕鱼印发《0.1元入场捕鱼加快海门区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2-01-31 字体:[ ]

各区镇(街道)政府(管委会、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

十七届区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0.1元入场捕鱼加快海门区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0.1元入场捕鱼办公室

                        2022年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0.1元入场捕鱼加快海门区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康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实现海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为扎实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加快城市人口集聚,保持海门城市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奋斗目标,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遵循发展规律,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本土优势,以引进经济活力型人口为主要目标,做大城市人口规模,优化城市人口质量,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海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将海门加快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美丽新城。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吸引经济活力人口为重心,打造更有活力和创新力的新海门。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继续重视引入年轻人口,提升海门“海纳百川”的城市包容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是坚持城市集聚、产业集聚为主线,促进人口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城联动、园城互动发展。紧抓“人、产、城”三个要素,努力实现人、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人口规模与结构优化并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巩固人口结构既有优势,强化人才引进与培育,同步优化人口户籍结构与素质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四是落实三孩政策和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构建性别平等、儿童优先、老年幸福、代际和谐的家庭友好型社会。

(三)发展目标

按照“90万城区人口”目标,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建品质,增强人口集聚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高中心城区人口比例,努力实现人口规模适度扩大、人口结构持续优化。按2020年海门常住人口99万计,力争到2025年底,海门常住人口达110万(其中新增的11万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4万、海门港新区4万、三星镇3万,不包含区内转移人口,其他区镇人口保持动态平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

二、主要举措

(一)打造互联互通的江海门户,以区位优势集聚人口

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同城化、一体化建设,积极承接上海超大城市功能疏解,承接上海和苏南的溢出效应,通过高性价比的房价水平、高端的物业水平,每年吸引1000人。

1.加快对外交通路网建设。加快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海太通道等大交通项目的建设速度,放大海门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区域交通快速路网。进一步压缩南通周边地区居民进入海门的路程和时间,促进区域全面开放和人流物流等要素集聚。争取承接上海和苏南的人口外溢,主动增强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吸引力,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定居成本优势,实现部分新上海人工作在上海、置业居住在海门的职住分离。(责任单位:区交通局、住建局)

2.加快南通市内路网畅通。推进连南通主城、大通州湾的南通市内大交通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G40常乐互通、S356快速化、228国道海门段、长江路北延、港西路南延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海门乡村公路的建设水平。推动与南通主城区的协同衔接,加快实现公交便利化。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深化“智慧交通”建设,畅通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双向通道,让人口资源在区域内充分流动。(责任单位:区交通局)

3.加快启动城市西联。加快“西城”规划编制,尽早实质性启动开发建设。立足家纺特色产业,抢抓家纺市场协同发展、空港规划建设、空铁枢纽建设等机遇,加快城市西联进程。放大时尚家纺广场的地标效应,聚焦研发设计的关键环节,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和产学研结合深度,集聚0.1元入场捕鱼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和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三和、天补、江心沙等“老镇区”有机更新,加快补齐城市西联进程中住房、学校、医院、商圈等生活性配套不足短板,满足家纺和南部临港产业人口对城市配套的需求,使城市能级和产业竞争力相互促进,增强经济活力型人口吸引力和稳定性。(责任单位: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住建局、教体局、卫健委、商务局、人社局、三星镇)

(二)打造产业兴旺的智造名城,以优势产业集聚人口

围绕海门“3+3”产业集群和“12+2”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通过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每年吸引外来产业工人10000人。

4.打造重大平台载体。围绕“一城两港六组团”空间格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载体、功能全面升级,不断提升区镇项目承载力和发展贡献度,打造海门人口新增长极。开发区打造一批特色化、品牌化“区中园”,以謇公湖片区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突出科技赋能,着力招引一批科创类项目,扛起海门人口集聚的“半壁江山”;三星镇大力集聚家纺家居、直播平台、跨境电商、空港配套等产业人口,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海门港新区围绕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目标,再造一个海门新城。其余区镇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重点产业人口集聚。(责任单位:各区镇、区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

5.加快制造业发展。围绕“3+3”产业集群和“12+2”产业链,放大“海门家纺”“海门建筑”“海门智造”“海门药谷”等品牌效应,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吸纳劳动力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努力提升产业集群度和企业集聚度,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中心,通过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实现中高端人才汇聚和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积极引培与未来城市功能相关的产业人才和配套人才,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人口增长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共赢。(责任单位:区发改委、项目办、投资服务中心、人社局、科技局、行政审批局、各区镇)

6.营造更优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人口的外溢,主动增强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人口吸引力。围绕海门的产业格局,不断壮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形成独具海门特色的人才发展新局面。鼓励用人单位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加强企业与长三角地区中高职院校联合定向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一批与海门产业布局发展相匹配的实用型人才集群,实现产业领域技能人才梯队发展。抓好“东洲雁归”“海归聚海”等工程,不断优化各项激励政策,吸引0.1元入场捕鱼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海就业。深入实施“东洲英才”引进计划,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布局,积极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组织实施“东洲英才”培养计划,分层次、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杰出人才、科技企业家、教育人才、卫生健康人才、文创人才等重点人才培养专项,长效化构建人才培养优质生态。(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委、教体局、科技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广旅局、卫健委、市监局、金融监管局、总工会、团区委、科协、各区镇)

(三)打造智慧融合的立体园区,以楼宇(总部)集聚人口

大力培育主题特色楼宇,招引总部企业,加快引进银行区域总部、财税咨询公司、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入驻,每年吸引1000人。

7.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积极抢抓上海同城化机遇,充分利用北部空铁新城和府南CBD优势,对标大虹桥商务区,积极打造有利于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切实提高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快发展与优化布局相结合,全球引进与本土培育相结合,总部经济与产业导向相结合,加大建设供给,促进产业层次提升和城市经济转型,为发展城市经济提供核心经济形态支撑。(责任单位:区发改委、项目办、投资服务中心、住建局、商务局、各区镇)

8.促进楼宇质态提升。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教育培训、数字软件、中介服务、电子商务、建筑地产、金融服务、商务商贸等主题楼宇,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全国500强企业、上市企业总部,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破除共享障碍,增强内生动力,通过专业化运营、精准化服务,建设金融产业集聚区,培育基金特色小镇,推动楼宇(总部)经济逐步成为服务业集群和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责任单位:区发改委、项目办、投资服务中心、商务局、金融监管局、各区镇)

(四)打造加速成长的活力新区,以多元消费集聚人口

加快海门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丰富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打造一批重点商圈,每年吸引人口1000人就业集聚。

9.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服务业新兴业态。依托海港、空港、铁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大健康、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城镇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渠道,增强城市宜居宜业的竞争力。各区镇紧扣自身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围绕制造业,做大做优服务业配套,以数字化升级拉动服务业品质升级,通过产业集聚引导人口集聚,逐步培育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小城镇。(责任单位:区发改委、项目办、投资服务中心、商务局、各区镇)

10.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持续开展品牌化、品质化、系列化的消费促进活动,增加高端消费供给,引进一批国内外品牌“首店”,主动迎合新海门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提升以休闲、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夜间经济,加快消费人口集聚。培育壮大特色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双向融合。优化城区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提升便民商业服务功能,重点打造解放路、长江路、江海路等核心商圈。积极培育本土零售、餐饮品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各区镇)

(五)打造优质均衡的教育强区,以教育红利集聚人口

打响“学在海门”教育品牌,做大教育事业、做强教育产业、做优教育服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吸引0.1元入场捕鱼的学生、家长、教师、科创人才等相关人员整体入迁,每年承接学生、家长、后勤保障等教育相关人员4000人。

11.优势教育吸引人口。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建设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造一批老学校、建设一批新学校,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周边人口来海购房就学。通过引进一批职业学校、发展壮大国际学校,吸引0.1元入场捕鱼的周边学子来海求学、在海成长,享受海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厚植海门情怀。(责任单位:区教体局)

12.职业教育留住人口。大力发展学历型、技能培育认定型的职业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行业组织联合高校资源在海兴办职业院校,支持和引进有品牌和影响力的外地教育集团入驻海门,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探索高校毕业生直接服务于海门发展的有效模式。支持海门中专建成全省职业教育领航学校;支持中天钢铁集团和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中天钢铁产业学院;支持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0.1元入场捕鱼的专业人才留海就业发展。打造海门本土的技能培训、技能考核、技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长三角区域产业人才集聚地。(责任单位:区教体局、人社局、海门港新区)

13.满足新海门人入学需求。对学龄儿童进行地域预测,确保师资力量满足儿童入学需求。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机制,优化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年龄段学生就读,满足新海门人入学需求。根据生源分布与学校规模布局,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年龄段学生就读,确保应入尽入,充分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教体局)

(六)打造创新友好的青春智城,以丰富资源集聚人口

打造青年友好城市,做好人才引进政策推介会、展现城市形象、讲好引才故事,吸引南通及附近学校、外地高校毕业生来海创新创业就业,每年集聚4000人。

14.打造青年友好城市。大力推进青年友好城市建设,推动青年与产城的融合发展,提升海门对优秀青年的吸附力、感召力,打造宽松舒适的青年发展平台。建立青年多层次需求供给体系,进一步凝聚在海青年共识。丰富青年社交场景,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加大青年创业帮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面塑造青年友好城市形象。组建成立张謇青年学院,充分挖掘本地青年企业家发展潜能,联合国内外商学院、管理学院等优质资源,吸引长三角地区的青年企业家来海深造。定期召开优秀青年企业家论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实施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加大35周岁左右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力度,构建青年人才成长梯队。(责任单位:团区委、区人社局、科技局、教体局)

15.鼓励青年创业。把创新创业作为吸引人口、扩大就业的新引擎,加大对高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创业项目开发、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后续扶持等服务。系统构建“一带两核三基地”沿江创新格局,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具有工业互联网特色的科技创新创业集聚硬核,以新建大院大所、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的重大突破,吸引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来海创新创业,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态势。加快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先进仪器等设备的有效投入,为科技人才和新业态新模式人才创业提供更好的“舞台”。建立健全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创业氛围“五位一体”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海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责任单位:区人社局、科技局、财政局)

16.吸引青年就业。拓展就业领域,调优产业结构,创造0.1元入场捕鱼适宜青年就业的门类和岗位。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青年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鼓励合作高校学子来海见习,释放利好政策吸引其留海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引进猎头公司等第三方中介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以高质量就业推动城市人口集聚。围绕海门本地制造业优势和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聚焦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吸引青年技能人才在海集聚、留海发展。(责任单位:区人社局、科技局)

(七)打造共建共享的宜居之地,以品质生活集聚人口

提升城市能级,集聚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加快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大城市住房、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每年吸引其他地区500人迁入。

17.满足卫生健康服务需求。高质量建设“健康海门”,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以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联体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在海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推进面向城镇居民(包括流动人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卫生健康需求。(责任单位:区卫健委、民政局)

1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外来人员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手续,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对符合城镇低保救助条件的外来落户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城镇低保范围,享受低保待遇。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在海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把有海门区户籍、持有海门区居住证以及港澳台居住证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有效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助力稳定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岗位。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制度。(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医保局、民政局)

19.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多种渠道解决城镇流入人口住房问题。加快研究完善人才购房补贴等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在海置业;加快研究完善市场租房补贴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租房补贴准入条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通过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企业)优购、定向租售人才公寓等多种方式,满足多层次人员住房需求,积极解决新就业无房人员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者等新市民的住房困难。探索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对“新市民”即灵活就业人员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责任单位:区住建局、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公积金管理中心)

20.进一步优化户籍政策。坚决执行落户“零门槛”,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拟将户口迁入海门城镇地区的,可以先落户后就业。优化简化在海门合法稳定就业、自主创业(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落户城镇地区服务。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确保有意愿的,且符合居住证办理条件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将居住证持有人纳入常住人口城市管理,保障其在居住地依法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责任单位:区公安局)

21.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统计工作,按期发布行政区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行政区城镇户籍人口、城区户籍人口数据。分类完善劳动就业、社保、教育、收入、不动产登记、信用、卫生健康、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便利,依法依规为完善政策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区公安局、统计局、人社局、民政局、教体局、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改委、人民银行、卫健委、医保局、税务局)

(八)打造城乡一体的美丽城镇,以现代农业集聚人口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有序促进农民进城集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进城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吸引科技人才下乡、在外乡贤回乡,促进人口双向流动,每年促进农民10000人进城。

22.促进人口向海门城区集聚。加快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被征地农民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中心城区。遵循尊重转移人口意愿的基本原则,以安居就业为导向,推动区内人口向城镇聚集。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转让、承包地退还,对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可按标准给予合理补偿,健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有效盘活农村资产,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带资进城能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住建局、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社局、各区镇)

23.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进一步加快海门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预判人口分布,不断优化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推进开发区足球小镇、叠石桥家纺小镇、正余机器人小镇、张謇故里小镇等特色小镇和特色园区,加快实现产业人口集聚。强化政府规划引领,不断提升小城镇居住的现代化水平,吸引在外乡贤、科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农业农村局、住建局、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区镇)

(九)打造近悦远来的江海福地,以人文底蕴集聚人口

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独具特色的中心镇建设,加快打造沿江沿海风光带和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让人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每年吸引500人来海居住。

24.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美化、艺术化步伐,重点实施给排水工程、河道改造、市政路桥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亮化工程、保障房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片区改造等城市公共配套设施项目。实施城市生态功能完善工程,推进海门河、圩角河、青西河等绿环水绕贯通工程,突出亲水特色。构建连贯慢行系统,形成连续清晰、生机盎然的滨水景观带。突出抓好沿江生态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府南地块生态绿廊、謇公湖生态公园及城乡主干道绿化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沿江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因地制宜建设“一园一特色”的小绿地、小游园,让在海居民乐享绿色高品质生活。(责任单位:区住建局、交通局、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区)

25.打造宜居生活典范。重视城市形象塑造与宣传,注重城市软实力与城市形象彰显,按照“能够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成就年轻人”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塑造和展示与“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目标定位相适应的海门城市新形象,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近者悦、远者来”的青年人才生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优势,推动人才、资本、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向沿江集聚,将海门打造成长三角区域宜居典范。围绕“一轴两带六片”旅游发展布局,聚力打造独具海门特色的文旅产业链条,全面叫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品牌,不断彰显江海风情的城市魅力。(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科技局、文广旅局、商务局)

(十)打造儿童友好的现代城市,以更优服务助力新生

完善政策配套,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解决育龄家庭的后顾之忧,提高适龄家庭生育主观意愿,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生育氛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的动态平衡。

26.适度引导提高生育水平。加强人口政策宣传,实施国家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引导适龄人群按政策生育。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增加财政投入,在宏观环节上缓解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各方面压力。结合现阶段育龄家庭需求和资源供给特点,落实国家各项生育配套政策,提高生育保障补贴标准。重点围绕妇幼保健院提升工程,加快妇产科、儿科等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快推进母婴设施标准化建设,持续增加母婴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完善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推进社区照护服务设施配置,依托幼儿园延伸照护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逐步扩大公共托育的供给。(责任单位:区卫健委、妇联、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各区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人口集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区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人口集聚的重大意义,加快吸引外来人口来海发展。各责任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根据本意见,结合部门实际,细化实化政策措施,抓紧出台具体可操作的人口集聚的方案和措施。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快制定优化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等基本性、精准性配套政策,确保人力、物力、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二)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人口集聚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查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人口集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区公安局、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全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情况的跟踪分析、检测评估、指导督促;区发改委要会同组织、人社、教育、医疗、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动态调整完善政策,营造良好的引人、育人、留人、用人环境。

(三)优化宣传引导。各区镇、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在解决外来转移人口、农村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保障合法权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海门方案,畅通“人口集聚”渠道。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推进人口集聚的政策措施、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凝聚各方共识,形成集聚合力,为加快推进海门人口集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解读:《0.1元入场捕鱼加快海门区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

海政办发〔2022〕4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