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1至5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296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96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90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40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每家每户。”区人社局局长冯新说。今年以来,海门将稳就业、促创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重点人群,构建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岗位开发、企业稳岗、技能培训、政策撬动、职业介绍等多个维度,保障重点人群充分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助力有创业愿望的人群实现创业并带动就业,为海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家门口”服务
织密就业保障网
家住悦来镇万忠村的小周是一名智力残疾人员,父母离异后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一直待业在家,家庭生活困难。今年,悦来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经办人员了解情况后,认定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帮扶对接,同时为小周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精准筛选匹配岗位,积极向金呢公司推介。经公司面试,小周成功入职,有了稳定收入。
精准发力,是筑牢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的关键。海门持续开展“‘春风送岗’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行动,将就业服务站建到“家门口”,建立重点群体就业“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今年以来,人社部门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799人次。同时,新建两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263人。强化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发公益性岗位25个,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5人。
海门充分发挥企业在稳就业中的主体功能,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线上线下招聘服务,提升人岗匹配效率。今年以来,人社部门开展各类招聘活动79场,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390人次。
职业技能培训
架起就业“高速路”
1至5月,海门开展养老护理员、婴幼儿发展引导员、整理收纳师、互联网营销师等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共计1913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206.442万元。
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路径。对接需求,区人社部门创新“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启用“江苏工匠课堂”线上理论学习平台、“智慧云眸”培训监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实效。围绕康养托育、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依托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创业培训,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架起技能促就业“高速路”。
今年36岁的小杜经过国成职业培训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从一名家庭主妇转型为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这个曾囿于方寸灶台的女性,如今围裙口袋里装着可测温的辅食剪刀、记录发育曲线的笔记本、雇主全家福的迷你相框……“十年前,我系着围裙等孩子放学,现在穿着它守护0.1元入场捕鱼人的童年。”她这样定义自己的职业荣光。
政策扶持
释放就业创业红利
1至5月,海门共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4笔共3.4万元,为22个创业主体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312万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40人。
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海门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孵化服务”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项目对接、融资指导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加大线下宣传力度,将政策信息精准送达至各创业孵化基地和区镇(街道)、社区,提高政策知晓度和兑现率,确保创业类补贴应享尽享。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也得到优化升级,贷款额度提高、申请流程简化、覆盖范围扩大。
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稳就业”“稳压器”作用。今年以来,人社部门为全区符合条件的6813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5680万元,代缴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1396万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9000多家用人单位减负2200万元。充分发挥用工政策的磁吸效应,为9家企业发放用工奖励补贴24.81万元,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切实发挥好社保补贴“减负担、促就业”作用,加快审核发放速度,为4015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272.43万元。
此外,人社部门主动出击,积极组织缺工企业赴外招聘,不断拓展与技工院校的合作版图。今年以来,已带领中天钢铁、俐马纺织、希诺等14家区内重点企业赴陕西、云南、贵州等地参加招聘活动,吸引600多名求职者来海务工,既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也拓宽了劳动力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