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第十六个全国敬老月,10月29日又恰逢重阳节。一直以来,我区始终将老龄事业纳入民生发展重点,锚定“让银龄群体安享幸福晚年”的核心目标,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完善老年保障体系、丰富银龄精神生活。
老有所乐
多彩活动点亮银龄生活
“老有所乐”是老龄生活最动人的底色。10月27日,一场主题为“晚晴歌岁月·银龄贺重阳”的才艺展演活动在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这场演出的特别之处在于,从节目编排、服装道具到舞台调度,全部由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群体完成。没有专业导演,没有职业演员,只凭真挚的情感与饱满的状态,就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演出现场,多才多艺的演员们带来了舞蹈、戏曲、健身操、太极拳等节目,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健康乐观、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以前总觉得退休后生活就慢下来了,直到加入了健身队,才发现日子能这么‘热闹’。现在,每天和姐妹们跳跳舞、聊聊天,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今年80岁的张奶奶难掩喜悦。
我区各个角落里都洋溢着银龄群体的活力:在公园,太极拳运动协会的会员身着统一的练功服,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打起太极拳;在社区广场,热爱舞蹈的居民踏着欢快的节拍,尽情舞动;在门球场,老年门球队员精神抖擞、默契配合,在切磋交流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多年来,我区以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扎实推进“乐享银龄”行动。依托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资源,常态化开展老年人趣味运动会、书画作品展、老年人才艺专场演出等文体活动,真正让“老有所乐”从理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幸福体验。
老有所学
多元课堂搭建求知平台
“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只是单纯的口号,而是新时代海门老年群体的生活追求。为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区以老年大学为主阵地、老年教学点为延伸,搭建起“1+N”多元学习网络,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办学体系,让老同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实用的课程资源,切实推动“老有所学”落地生根。
走进区老年大学,每间教室都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智能手机应用课堂上,老师手把手教老同志们使用线上挂号、手机支付、视频剪辑等功能;书法绘画教室里,老同志们提笔蘸墨、认真创作,一幅幅书法作品、绘画作品逐渐成形;T台走秀班里,银发模特们在老师指导下练习站姿、台步与转身动作,身姿挺拔、气质优雅。
除了老年大学的核心课程外,各社区、村也整合辖区资源,设立“银龄学习点”,结合老年群体的兴趣特长与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专属课程”。三星镇聚焦“文化传承”,推出非遗沈绣、海门山歌等特色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让老同志们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海门街道光华社区主打“实用技能”,开设手机摄影、广场舞等课程,让老年群体收获新技能。“社区学习点离我家仅5分钟路程,课程内容都是我们老年人需要的,每周来上课已经成了我的‘固定节目’。”家住世纪光华苑的蔡素玉说,通过学习,她不仅掌握了新技能,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老有所为
银发力量闪耀基层舞台
对于不少老年人而言,“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老有所为”的新起点。傍晚的金色维也纳小区健身广场,50余名身着统一健身服的队员整齐列队。金色维也纳健身站站长周学萍手持健身杖,正带领大家练习持杖健身操。队员们动作整齐划一、精神饱满。作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退休后的周学萍不仅自己坚持锻炼,还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用所学的专业技能点燃银龄群体的健身热情。“退休后,我加入了老体协,感觉自己身上的任务更重了,看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健身队伍,心里特别高兴。”周学萍笑着说。
区老体协致力于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推广和普及,推动老年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区老体协积极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力量,打造基层健身站点,大力推广持杖健身操、健身气功等适合老年群体的锻炼项目。目前,区老体协共有会员2万余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名,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00余名。
“我们通过‘阵地辐射+活动牵引’的方式,让每一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都能落地见效。”区老体协秘书长姜向阳介绍,目前,全区已建成标准化健身站点265个,每个站点都配备专属社会体育指导员驻点,每周固定开展广场舞、健身秧歌、持杖健身操等特色活动,确保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健身指导。与此同时,协会积极组织指导员深入乡村、养老机构开展公益健身培训,针对性讲解适合高龄、失能老人的简易锻炼动作,让健身服务覆盖更广泛的老年群体,真正实现“全民健身不分远近,银龄快乐不留空白”。
近年来,我区坚持“银发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挖掘老年人的经验优势、资源优势,将老年人的“闲置资源”“沉没成本”转化为推动社区治理、服务社会发展的宝贵力量。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老同志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惠民政策宣传、本土产业发展建言、青少年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同志们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老有所为”。区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银发人才库”,进一步整合老同志的优势资源,推动“老有所为”与社区治理、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让银龄力量在基层舞台持续发光发热。
老有所依
暖心服务筑牢幸福底色
今年敬老月期间,区老龄协会组织多支慰问小组,先后走访慰问了包场镇长桥村、三厂街道中心街社区、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和光华社区的困难老党员、困难老人家庭。每到一户,慰问小组都与老人们热情交谈,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需求及实际困难,倾听老人的心声,同时为他们送上米、面、油及慰问金。
作为服务老年群体的重要纽带,区老龄协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观”理念,一方面广泛吸纳老年群体加入,另一方面聚焦老年群体需求,为大家搭建起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平台。协会结合老年群体兴趣特长与服务需求,科学设置文史与宣传部、文体创作表现部、书法美术摄影部等9个工作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既为有特长的老年人提供发挥空间,也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
实践证明,这些平台为老年生活注入了活力。“加入老龄协会以后,我参加了书法美术摄影部,不仅重拾了年轻时的爱好,还经常和老朋友们一起参加创作交流活动,日子特别充实。遇到生活难题,协会也会帮忙协调解决,真的感觉到了‘家的温暖’。”协会会员钱菊珍说。
如今,区老龄协会的会员数量已从2010年成立时的20余名,稳步增加至现在的1200余名,成为我区文化养老、暖心助老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为“老有所依”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