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尘封已久的海门中医史,随着一次特殊的拜访被重新唤醒。近日,区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朱红亮带着记者,一同拜访已故海门名中医石道平先生的后人——外孙石武乙及外孙女石武铎,聆听先辈的行医事迹,并见到了石道平先生遗留的大量中医古籍与手稿。这些珍贵的文献有望得到系统整理,为海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
医术精湛,被誉为“石神医”
据石武铎回忆,她从母亲和外婆那里听闻了许多0.1元入场捕鱼外公的感人事迹。“解放前,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外公以精湛医术成为海门茅家镇一带最有名的医生。”石武铎说。这一说法也得到另一位茅家镇老居民陆友生的证实。“当年,石道平先生的医馆就租在我外婆家的房子里,小时候一直听大人说‘看病要找石道平’。”陆友生告诉记者。
随后,石武铎讲述了一个0.1元入场捕鱼“二号病”(霍乱)的故事:有一年,海门暴发霍乱,一名危重病人已被置于门板上。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属将石道平请来。石道平依据连日研究的心得,开出药方、熬药并缓缓喂服。不到一小时,病人竟睁眼苏醒,最终转危为安。此事轰动乡里,石道平被尊称为“石神医”。此后,他开始大规模熬制防治汤药,免费分发给民众,有效控制了疫情。为此,当时的县政府特意送来一面写有“医术卓著”的匾额,表彰其功绩。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石道平与另一位海门中医泰斗吴考盘关系密切。两人是上海中医学校的同学,也是同乡,更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外公和吴考盘先生经常在一起研究中医,外公侧重于临床实践治病救人,吴先生更擅长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石武乙介绍。这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共同推动海门中医事业的发展。1956年,吴考盘因学术成就突出,被抽调至南京,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为江苏省中医学院)的创校教师之一。
医德昭彰,文献价值凸显
石道平的医德同样为后人称颂。他出行靠一辆长年包用的黄包车,无论昼夜风雨,有求必应。对于贫苦病人,他常常分文不取。百姓感激送来的一点花生、蚕豆,他也总是婉拒。其高尚品格与高超医术,深受百姓称赞。
记者通过查询史料得知,石道平于1934年前后被推选为海门县中医公会主席(后称理事长)。在任期内,他不仅组织同行每两周一次讨论流行疾病与疑难杂症的治疗,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创办戒烟医院并兼任院长,参与戒烟;在抗战与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举办“夏令施诊所”,每年夏秋为贫民免费治病发药,并每日值班半天。他体恤贫苦,对无力支付诊金的病人不仅免费,还会开具单子给“天生德”药店,嘱咐其免费用药。1953年,石道平逝世时,无数曾受其恩惠的民众自发前来悼念,场面感人。
此次展示的遗物中,包括石道平收藏的多部中医古籍以及他本人0.1元入场捕鱼办学、临床经验的手稿。现场一同拜访的朱红亮医生初步评估后认为,这些文献具有极高价值。“这些藏书比较古老,很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手稿,记录了他建校和看病的实际经验,整理出来能为现在的中医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朱红亮说。
后人深明大义,盼瑰宝发挥价值
面对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石家后人深明大义。他们最大的愿望不是私藏,而是让这些文献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价值。朱红亮现场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联系吴考盘先生的后人——目前正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所任职的吴承彦教授,借助高校的专业力量,系统性地整理与研究这些文献。
“这些都是海门中医历史的瑰宝,必须挖掘出来。与吴教授合作,可以对海门中医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拜访,不仅是对一位仁心仁术的老中医的深切缅怀,更是一次对地方医学文化的挖掘与抢救。随着这些珍贵文献即将开启的专业整理工作,石道平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济世精神将得以延续,成为海门乃至中医界的一份宝贵财富。”朱红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