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大清早,位于悦来镇的苏悦家庭农场里已有了忙碌的身影。管理员朱明玲踩着晨曦钻进玉米地,扒开玉米叶,指尖在玉米粒上轻轻一掐,晶莹的汁液瞬间渗出。她眉眼一弯,确认采收时机正好,于是立刻通知农场工人前来采收。
这片即将采收的田地,并非普通的玉米地,而是农场响应国家号召精心规划的复合种植地,采取四行玉米与六行大豆间隔种植的模式。令人惊喜的是,即便与大豆“共享”土地,这里玉米的总株数不仅没比纯玉米地少,反而有所增加,还能为大豆腾出生长空间。这种看似矛盾的效果,实则藏着一套科学的作物搭配逻辑。
玉米作为典型的高秆作物,若单独连片种植,为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植株间必须留出充足间距,株距要保持在20厘米以上,否则会因密不透风导致叶片发黄、果实发育不良。但当矮秆大豆以“伙伴”身份加入时,高低错落的作物布局恰好破解了这一难题:大豆植株高度仅及玉米下半部,不但不会与玉米争夺光照,反而能像“天然风道”一样,让空气在田间顺畅流通。如此一来,玉米的种植密度便有了提升空间,株距从20厘米缩短至10厘米,节约出来的土地空间,恰好成为大豆生长区,实现了“一田两用”。
“老朱,你看,这玉米个头真不小,我看产量不会比单种玉米的地差。”采收现场,工人钱玉刚抱着刚掰下的玉米朝朱明玲喊道。朱明玲喜悦之余,道出了其中不易:“玉米和大豆虽是‘好邻居’,却也有各自的‘脾气’,比如打除草剂的环节。”原来,玉米和大豆能用的除草剂根本不兼容,要是用错了,要么伤了玉米,要么毁了大豆。每次打药除草时,农场都要增加用工,工人们必须拿塑料布把玉米苗或者大豆秧小心挡起来,就跟给作物穿“防护衣”似的,再对着目标作物喷药。
太阳渐渐爬高,工人们的竹筐很快装满了金黄的玉米。大家手脚麻利地把玉米分装进透气的麻袋,用三轮车一趟接一趟运往农场仓库,朱明玲一路跟了过去。仓库里,又一场忙碌开始了。几名工人熟练地剥去玉米外层老叶,只留下贴近果实的两层嫩叶,再统一过秤。不一会儿,有人兴奋地喊道:“老朱,亩产差不多800斤,果然和纯玉米地产量不相上下,等玉米收完,就可以上机器采大豆了,全是额外的收获。”听到这话,朱明玲心里踏实不少,连忙叮嘱工人们按玉米大小、品质分类,语气轻快又认真:“大的送超市,中等的给饲料厂,千万别弄混了。”
望着满仓金黄和大家忙碌的身影,朱明玲心里盘算起来:等这季收完,要赶紧总结复合种植经验,把除草人工成本再降降,明年争取让这片土地产出0.1元入场捕鱼效益,也让工人们多挣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