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元入场捕鱼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量质双升,经济发展登“高”攀“新”
——海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一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6 字体:[ ]

2c69a2636a627948d1740a160dbe5948~1.jpg

海门大地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百日攻坚”的号角嘹亮,一个个项目加速落地、一条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全区上下正以攻坚实效为5年发展画上圆满句号。“十四五”以来,海门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416.66亿元上升到2024年底的1733亿元,4年间连跨3个百亿台阶,总量稳居南通市第一方阵。

5年间,海门面对重重考验,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坚决扛起“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紧扣“2+12+4”工作要求,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强引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双丰收,为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注入“海门力量”。

实力更强

三次产业奏响“均衡增长曲”

翻开海门的“实力答卷”,一组组数据亮眼夺目: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区第17位、江苏省第5位、苏中苏北首位,5个镇跻身全国千强乡镇,人均GDP超越全省平均水平,稳居南通市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925.5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数,彰显出强劲的发展韧性。这份韧性,源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力、均衡增长——

农业“稳底盘”,乡村振兴添活力。金秋时节的海门田野,稻浪千重翻涌,河湾里鱼虾满舱跃动……海门始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9.9万亩,年总产量稳居在25.5万吨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高于全市平均0.3个百分点,技术赋能让“粮袋子”更稳、“菜篮子”更丰。

农业兴则农民富,城乡均衡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上半年,海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9万元,同比增长5.6%,农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城镇,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4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9万元,较2020年增加1.25万元,“城乡同频、共同富裕”的底色愈发鲜明。

工业“攀高峰”,“海门制造”响全国。从极地探险邮轮破浪远航、大型挖泥船疏浚深蓝,到风电叶片迎风转动、工业机器人精准作业,再到创新药打破国外垄断、半导体设备突破“卡脖子”技术,“海门制造”不断向“高”攀登、向“新”突破。今年1至8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7%,高于全市平均1.1个百分点。

服务业“提品质”,消费活力再升级。“潮起江海 竞游海门”的品牌越擦越亮。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海门各大景点烟火气十足。1至8月,全区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收达5.352亿元,同比增长33.75%,文旅消费的“爆发式增长”正是服务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海门出台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双向赋能。今年1至8月,全区规上服务业核算行业营收68.6亿元,增长17.3%,增幅列全市第一,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构调优

发展能级跑出“跃升加速度”

海门的产业结构持续“向新向优”,特种金属材料、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单点突破向集群跃升,勾勒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清晰轮廓。

“智改数转网联”是产业转型的“明线”。2021年起,海门连续实施两轮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政策扶持、专家诊断,推动企业“换脑升级”。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智改数转”项目超1300个,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

转型红利在海门持续释放:累计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解析点企业2家,全市共4家;省双跨工业互联网1家,全市唯一;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4家;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422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50家,获评“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

开放能级是发展的关键变量。海门港新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江新区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对外开放平台实现新突破。海门持续优化外资外贸服务,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产业带”深度融合,获批省级公共海外仓1个,培育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家、市级1家。2021至2024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1400.97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同比增长60.3%,其中出口161.2亿元,增长69.6%,外贸增速领跑南通。

外资“加码”彰显海门吸引力。2021至2024年,全区实际使用外资13.34亿美元,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48个,涵盖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关键赛道,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较“十三五”末提升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海门企业加速“走出去”,2021至2024年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5.94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31.43亿美元,海门的产品、技术、服务正走向全球舞台。

动能“换新”

经济韧劲筑牢“发展新根基”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海门经济保持韧性的“密码”。海门加速动能转换,让“新质生产力”从“概念”变为“实景”,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

创新驱动,让“科技之花”结“产业之果”。今年7月21日,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为意大利格里马尔迪集团建造的9000车位汽车运输船(PCTC)首制船“GRANDE SHANGHAI”号举行命名仪式,标志着海门船舶海工装备制造跻身国际一流水平。这一突破,源于创新平台的“强支撑”: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相继投用,为产业升级“搭台赋能”。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创载体21家,较2020年增加13家,实现“数量翻倍、质量跃升”;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2家,总数突破400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成为创新“主力军”。海门经开区半导体产业集聚区、海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海门港经开区风电产业链、正余镇机器人特色镇……海门区镇创新赋能“多点开花”,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长三角北翼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轮廓日益清晰。

人才集聚,为创新发展“筑巢引凤”。万高药业参与研发的全球首个外用婴幼儿血管瘤药物获批上市、慧聚药业两款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一影医疗荣膺2024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成果的背后,是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撑”。

海门通过“政策集成+项目路演+生态营造”,打造人才“引力场”。截至2024年底,全区中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101人、省“双创人才”131人、“双创团队”18个,自主培养省“333”高层次人才85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数近4年保持南通第一,“双创”人才入选数连续7年位居南通榜首,“人才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红利”。

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绘就底色”。海门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5年来沿江新增绿化带396亩,昔日工业岸线变身“绿色画廊”,“两带十廊”生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海门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径:新增工信部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培育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4家、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1家,“绿色”成为海门经济最鲜明的底色。

b359fe1092a42545c658494069f99a14~1.jpg

3a3501976a87bdfedfaf50e942e41b8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