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元入场捕鱼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新闻发布会
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正余红韵?薪火相传”红色资源推介新闻发布会
来源:海门区正余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11-12 字体:[ ]

时间:2025年11月12日上午9点30分

主题: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正余红韵·薪火相传”红色资源推介新闻发布会

地点:正余镇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

发布人:杨 瑞 海门区正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王 彬 海门区正余镇党委副书记

     李 魏 海门区正余镇党委统战委员

主持人:王 琴 海门区正余镇党委宣传委员

邀请媒体:南通日报、海门日报、海门电视台等

图文实录:

image.png

王琴:

各位同志、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余正是这样一片承载着深厚红色历史、遍布革命印记的沃土。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保护、有效管理与创新运用相结合,系统推进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利用,致力于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今天,我们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旨在向大家推介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红色资源,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出席本次发布会的领导:海门区正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瑞,海门区正余镇党委副书记王彬,海门区正余镇党委统战委员李魏,我是海门区正余镇党委宣传委员王琴。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南通日报、海门日报、海门电视台等。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有两项议程:一是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瑞对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红色资源进行推介;二是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杨镇长推介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红色资源。

杨瑞:

各位同志、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于此,举行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正余红韵?薪火相传”红色资源推介新闻发布会,共同见证红色沃土的时代新篇,携手开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历程。在此,我代表正余镇党委、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正余是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沃土。这里,曾点燃通东革命的星星之火,回荡着先驱者奋勇抗争的呐喊;这里,也正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全面铺开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系统推介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资源,主要目的是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伟力,为正余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作为江苏省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经过系统梳理与保护提升,已形成以四大点位为支撑的“正余红韵”资源体系。

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作为我镇核心红色地标,是基因传承与精神滋养的重要课堂。该馆深挖通东地区红色根脉,以“红色漫卷通东魂”为主题,设有“星火燎原盐河畔”“江海烽火迎曙光”“通吕河上写春秋”等七大展陈空间,通过实物、史料、图文与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追溯通东儿女追江赶海的历史场景,回顾刘瑞龙等先辈在通东地区的革命足迹,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踔厉奋发的激情岁月。该馆已获评全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多项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鞭策。

王灶河老街作为江苏省传统村落,是红色文化与历史文脉交融的生动载体。我们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契机,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对老街进行保护性修缮,还原理发铺、杂货铺等“老店铺”,重现王灶河饭店、包子铺等“老味道”,并依托河里戏台、银龄活动室等设施再现“老场景”。同时,我们深入挖掘民间文化,激发老手艺活力。通过寻访老街的原住民、老工匠,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与民俗传说,在街内开设手工艺坊展示非遗产品,并在农耕文化馆举办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亲手剪纸、编织竹篾等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

俞海清故居作为通东地区早期革命的重要见证,是精神赓续与初心守护的纪念圣地。俞海清是通东早期革命带头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组建通东地区第一个党支部,1930年参与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一支队,直至英勇牺牲,年仅27岁。经过精心修缮,俞海清故居以“一厅两室”的展陈格局,完整呈现了俞海清烈士的生平事迹与革命历程。这里不仅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邢柏村红色基地依托深厚的革命传统,成为薪火相传与党建创新的特色平台。在邢柏这片土地上,刘瑞龙、秦超、黄火青等革命先辈曾浴血奋战,七位邢柏儿女为革命壮烈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邢柏村红色基地通过丰富的图展和实物,再现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讲述新时代共产党人带领群众致富的生动实践。同时,邢柏村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柏’尺竿头、更‘进’一步”党建品牌,营造“党员领着干、群众比着干”的浓厚氛围。

面向未来,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在“提质”上下功夫,在“融合”上做文章,在“联动”上求突破,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淬炼党性的大熔炉、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的生动课堂、人民群众弘扬爱国情怀的精神高地。

一方面,我们将深化文旅融合,精心打造“薪火相传”的实践路径。秉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着力推动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焕发光彩。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以红色资源为主线,串联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王灶河老街、俞海清故居、邢柏村红色基地等重要点位,精心打造集革命历史追寻、传统文化体验与乡土风情感受于一体的红色旅游路线,让每一位来访者在“沉浸式学史、体验式游玩”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成为推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载体,丰富红色教育内涵。我们不断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新形式,在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引入二维码“云”参观、制作《传播红色文化 赓续精神血脉》等视频短片,拓展教育时空;在王灶河老街策划红色主题活动,融入革命元素讲述老街故事,定期举办“送戏进老街”、农耕文化讲座,使红色文化宣传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深挖红色故事,打造“理响正余”理论宣讲品牌,通过创新宣讲形式、丰富宣讲内容、强化学习阵地,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我们将赋能当代发展,充分彰显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坚持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让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转化为今天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和惠及民生的丰硕成果。具体实现三个“转化”:一是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引擎”。弘扬革命先辈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广大企业和创业者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坚定信念与奋斗激情,投入到机器人、汽车零部件和海工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的研发攻坚中,为“正余智造”注入不屈不挠的红色灵魂。二是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滋养”。将红色资源作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纽带,用共同的历史记忆激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让红色老区展现出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崭新画卷。三是转化为加强基层治理的“法宝”。学习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将红色驿站、红色网格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通过“理响正余”等品牌传播新时代理念,化解基层矛盾,营造党群同心、邻里互助、和谐有序的善治新风。

各位同志、媒体朋友们,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弥新。我们坚信,这条以红色为底色的发展之路,必将让正余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底气更足、步伐更稳、前景更广,真正实现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衷心祝愿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王琴:

谢谢杨镇长!

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各位记者可以向出席发布会的有关同志进行提问,提问时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南通日报:

杨镇长,您好!我是南通日报的记者。请问正余镇在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是如何把握“原真保护”与“活化利用”之间的平衡?

杨瑞: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始终秉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在红色资源的开发中,既尊重历史本真,也注重时代融合。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在空间规划与建筑修缮上,坚持历史原真性。我们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红色点位进行保护性修缮。在王灶河老街的改造中,我们还原“老店铺”,重现“老味道”,再现“老场景”,最大限度保留老街往昔的古朴风貌,让红色阵地“说原话、展原貌”,使游客能够真实触摸历史脉络。第二,在资源整合与线路设计上,推动整体活化。以“通东文化探索与红色精神传承”为主题,将王灶河老街、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俞海清故居、邢柏村红色基地等点位串联成一条“可走、可看、可感”的主题游径。在保留各点位原真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策划增强了游览的连续性与体验感,实现红色文化与乡土风情的深度融合。第三,在内容呈现与活动策划上,强化体验融入。除了静态保护,我们更注重以动态方式激活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送戏进老街、非遗体验、农耕讲座等活动。结合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点,联动各红色点位举办红色电影放映、文艺汇演等活动,使红色文化以更亲切生动的方式融入群众生活。

海门日报:

王书记,您好!我是海门日报的记者。请问正余镇对未来红色资源的发展有何规划,如何实现其影响力的持续扩大?

王彬:

为推动红色资源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区域协同。积极融入区域文旅发展大局,围绕海门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目标,推动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与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张謇纪念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打造海门红色联盟旅游线路。同时,加强与常乐、余东等周边区镇的文旅合作,将优质点位纳入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宣传资料共享、旅游推介同步,形成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强化内容传播。深入挖掘俞海清等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传承通东地区盐垦文化、革命文化、运河文化中蕴藏的红色基因,塑造正余独特的红色文化IP。针对学校、机关单位等不同群体定制推广内容,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易于传播的视听内容,进一步扩大宣传效应,形成多维覆盖的传播合力。策划开展红色主题节庆、研学实践等特色活动,以特色活动为抓手实现引客增流、提升市场关注度。三是优化服务体验。持续完善红色旅游的硬件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一方面,推进红色点位的智慧化升级,引入互动体验设备,增强参观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另一方面,优化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停车场、公共卫生间、指引标识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接待能力与游览舒适度。

海门电视台:

李部长您好,我是海门电视台的记者。我们注意到正余镇在红色教育方面注重形式创新,也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培养,请问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

李魏: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推动红色教育“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传”下去,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系统推进:第一,打造“可感知、可互动”的教育场景。我们依托红军小学,建设“1+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与活动中。同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通过AI定制红色故事微视频、沉浸式观看VR红色影片等,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此外,我们打破课堂边界,推动红色教育走出校园,组织学生走进红色记忆馆、王灶河老街、俞海清故居等实地场所进行学习,让红色课堂真正“行走”起来。第二,创新“引导式、参与式”的育人模式。我们坚信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为此,我们推动学生从“听众”变成“主角”:一方面,邀请退役老兵、百姓名嘴讲述英烈事迹、亲历故事和本地党史,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与感染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主题演讲、情景演绎等活动,实现从“听”到“讲”的转变,促进红色精神的自觉内化。第三,构建“常态化、可持续”的保障机制。我们整合学校、退役军人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史馆以及农家书屋等多方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网络。通过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和责任分工,确保红色教育不流于形式,形成贯穿全年的常态化课程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育人效果的持续提升。

王琴:

感谢大家对海门区正余镇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今天的记者提问就安排到这里。如果媒体记者还有相关的问题,欢迎会后与我们相关部门做进一步交流。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