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元入场捕鱼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计划 > 各类规划
区农业农村局2025年下半年工作谋划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8-21 字体:[ ]

下半年,区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区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项目招引专项行动为抓手,紧扣“四个着力点”精准发力,全力夺取“满堂红”,为海门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三农”力量。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在农业现代化赛道上“打头阵”。聚焦科技赋能、链式发展、主体培育三大方向,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新高地。依托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建设,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遥感等数字技术应用,推进农业空间数据与生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提高农业管理服务的实时化、可视化、精细化,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作物生长环境监测实现各领域全覆盖,积极推广智慧农机装备,全区农业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链式发展,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优质稻米、绿色蔬果、海门山羊、海门肉鸡、特粮特经、四青作物等优势产业,绘制农业招商图谱,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鲜活海门”区域品牌和海门大米、海门山羊、海门黄鸡、海门果蔬等特色农业品牌,申报市级以上品牌农业或品牌项目2个以上,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农产品展销活动3次以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体验农事活动和农村生活融为一体,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组织2个以上单位申报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基地(园区、企业)。力争休闲农业综合收入8.5亿元以上。主体培育,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培育指导农业企业向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梯队迈进,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雁阵”。今年新增各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区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均达到100亿元以上。进一步完善“新农人”信息库,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和各类“新农人”40人。通过科技引领、三产联动,全面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

二是着力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在乡村全面振兴上“勇争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路径,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用足用好政策机遇,聚焦超长期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金融工具“四类”资金争取,深化工作研究和项目储备,努力争取0.1元入场捕鱼农业份额。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要素潜能。出台《0.1元入场捕鱼进一步发挥综改项目集成效应 助推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综改示范效应和联农带农作用,为海门建成长三角北翼乡村振兴标杆提供支撑。推进土地延包工作,拓展发展空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研究制订海门区初步的实施方案,加强对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政策宣传解读,加强舆情监测,及时防范化解矛盾纠纷。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健全完善“放管服”改革的内部协调机制,不断简化办事流程,统筹好简政放权、事中事后监管、公共服务等工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互联网+监管”的监管行为覆盖率。

三是着力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服务全局中“走在前”。聚焦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重大战略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筑牢农业发展安全屏障。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聚焦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重大战略部署,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9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5.94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达156.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5.68万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6.34万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强化技术指导,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发挥好“1+3”区域农技服务中心体系作用,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组建由农技专家、基层农技员组成的专项服务团队,分阶段开展育秧管理、田间栽培等全流程技术指导,为粮食增产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稳步提升。完善队伍建设,筑牢防灾减灾防线。逐步完善农业系统抗灾救灾队伍建设,提高灾害应急响应速度,加强与气象、水利和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对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狠抓安全监管,护航农业稳定发展。严厉打击浮子筏、高速艇等涉渔“三无”船舶,开展渔船安全检查。伏休期间做到“船进港、网入库、人上岸、证集中”的休渔管理目标。组织开展船东(船长)、职务船员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渔民海上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铁牛卫士”专项执法行动,坚决打击无牌行驶、无证驾驶、未经检验等违法行为,引导和规范农机手依法用机。重点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休闲农业、畜禽屠宰、兽药生产、饲料加工和秸秆收储企业的监督管理,通过系统施策、综合防控,构建起全方位的农业安全发展保障体系。

四是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强村富民上“做示范”。加大项目招引力度。锚定“长三角供应基地、农业科技创新阵地、农旅融合新地”发展定位,全力招引一批牵引性强、带动力大的项目,加快推进24个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招商专班作用,重点围绕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高新农业等领域,组织各区镇外出招引农业产业项目活动。继续实行农业产业项目招引工作每周一报和每月调度机制,及时了解项目招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协同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2025年招引农业产业项目30个,其中2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项目15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建立长短结合、不断更新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储备库,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和建设进度,确保全年新建项目28个以上,完成投资额22亿元以上。注重项目建设质效,确保省级重点监测服务项目和外资、央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类项目达到7个以上。注重一产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全年达到6亿元以上。加快乡村建设程度。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按照2025年村庄清洁行动月度主题计划,结合季节特点、农村生产周期和群众实际需求等因素,通过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带头,广大群众参与,开展河塘沟渠清理、种植大户周边环境整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群众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参与度,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高标准完成张謇故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高质量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7个、市级乡村振兴先行村4个。加速共同富裕进度。通过产业带动、改革驱动、政策联动,提升以产业为纽带的联农带农机制,建立“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村级集体经营性与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加大信访维稳强度。按照“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稳定、管业务必须管矛盾风险”的要求,把涉农信访矛盾和诉求作为检验日常工作的标准,全面开展全区信访领域“四化”行动、“下沉基层排隐患、区镇联动化矛盾”专项行动,主动联系群众,帮助解决问题。研究新增农村违建行为的查处机制,建立健全违建行为快速发现、案件查处闭环管理等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对接属地、资规、城管、司法等部门,为实现农村违建“杜绝增量、消化存量”的工作目标发挥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