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环保底线,续写海门生态新篇
市人大代表、海门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杰:2019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底线思维,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坚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逢会必谈,四套班子领导考察调研逢查必问。区镇党委、政府将生态保护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全市上下形成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齐头并进的治污攻坚氛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问题整改推进有力,攻坚行动持续开展,问题整改扎实有效,亮剑执法取得实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市已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多部门抱团作战的立体化宣传大格局,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宣传推广。
海门污染防治攻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环境整治的压力较大、任务还十分繁重。需要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严举措、更强力度,守住生态环保底线,续写海门生态新篇。2020年,海门应坚持水陆空并举,齐抓共管、协同并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擦亮“生态海门”品牌。
持续打好“三大”战役。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推进长江海门段生态保护及专项修复整治工作,加快沿江化工企业关停转迁。开展减煤减化、扬尘管控、柴油车和船舶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四大行动,加强入江河流水环境和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强势推进突出问题整改。对中央、省市交办突出环境问题和南通市下达年度任务等,持续加大整改推进力度,坚持“月督查、季考核”机制,常态化组织污染防治攻坚“家家到”活动,倒逼各单位加快问题整改进程。
铁腕治污再掀高潮。集中开展“亮剑执法月”行动,推行突击执法、点穴执法、驻点执法、交叉执法,加密执法频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驾护航。
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各地各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守住绿水青山底线。要始终坚持服务发展,守住环保法律底线;要始终坚持层级管理,守住制度规范底线;要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守住廉洁从政底线。
构筑人才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市人大代表、通光集团董事长张忠: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选择。在新形势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只有通过加强创新,坚持培育自主品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自主创新认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就推不出有技术竞争力的产品,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受制于人。企业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认识,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从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管理模式上创新,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才能永葆企业长青。因此,企业家要提高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并将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全程,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和发展源泉。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保证技术创新制度化、规范化,奖励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形成创新人才梯队。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企业只有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培养、调控和激励机制,才能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飞速发展,构筑起人才发展的良好平台。要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按照企业创新内在需要,引进行业顶尖人才。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战略,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政府关心和支持。政府与企业必须做到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关键的措施是给人才营造创业的优质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有了“大树”才有“金凤凰”落地安家;给人才优厚的生活待遇;优待人才的家庭、家人,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亲人的支持,人才才能为企业和社会作出0.1元入场捕鱼奉献。
做强发展“引擎”,更高层面找对手
市政协委员、统战部副部长,市台办、侨办主任赵江: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围绕“三年财政冲百亿,百强排名升五位”目标,做好海门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这也是海门进入新的发展时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必须作出回应的必然选择。其中,构筑经济发展“强引擎”显得尤为重要。
做强项目“引擎”扩增量。实践证明,过去几年海门经济并没有因为化工企业整治、减税降费等影响而出现大的起伏,其中一点就是因为近年来海门紧扣重大项目建设不动摇,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批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新的增量稳固了海门经济的“底盘”。扩总量首要是提增量,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大交通时代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突出项目龙头,按照“大项目突破年”要求,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主攻项目,着力释放重特大项目的引导力、支撑力、带动力。依托中天绿色精品钢这样的巨量级重特大项目,带动提升整个产业链,再添千亿级产业,拓展海门发展的实力之基。
做强平台“引擎”增分量。回答好南通“发展四问”,围绕“三个全方位”定位,必须以新理念、新思路谋篇布局、行稳致远。按照“1+3+5+N”布局,开发园区、特色小镇、中心镇工业集中区都要明晰定位,错位发展,争相提升,跨过长江找目标,更高层面找对手,以实力强、配套强、活力强、支撑强、特色强的产业平台筑强海门新的产业版图。
做强创新“引擎”优质量。做大经济“蛋糕”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千方百计培育壮大现有企业,大力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催生一批本土型、龙头型、旗舰型企业。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双招双引”,使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服务链更加紧密融合,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要更深层次推进开发开放,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力度“走出去”,更有成效发展“总部经济”“税源经济”和“回归经济”,让财富之水充分汇聚,财富活力充分迸发。
顺大势者,行之必远。高平台上的快发展、大发展,海门“风口”正来;跨江争雄,追赶超越,海门时不我待。
主动把握机遇,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市政协委员、商务局局长、口岸办主任黄健辉: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海门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在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权,实现更加主动、更高质量、更大力度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前谋划,早做准备。
面对新机遇,更需要以系统化思维,多元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放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效应,实现“1+1>2”的价值,尤其在外贸领域。2015年,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列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通过四年多的发展,家纺城以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抓手,突出外贸主体培育,搭建外贸平台,完善基础配套,创新政策驱动,不断推动了叠石桥市场国际化,提升了市场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创新发展质效。
整合活动资源,扩大对外影响。重点组织好“一带一路”叠石桥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家纺国际博览会等,努力打造高水平、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平台。加大与广交会、进博会的对接深度和广度,不断放大国际性展会溢出效应。实施“抱团组展”,推动优势和特色产业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打响产业品牌。
整合平台资源,完善功能配套。加快规划、构建新的开放载体,重点加快国际物流园区、外贸专区、跨境电商产业中心等平台建设以及国际邮件互换局、保税仓等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互为促进、互为支撑的开放平台新体系。
整合服务资源,优化外贸生态。不断强化外贸综合服务能力,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加强与一路通、浩方、易达通等第三方合作,不断拓展和提升外贸增值服务内容和水平,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外贸生态圈。
整合业态资源,增创竞争优势。乘着南通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东风,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外综服等外贸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带动优势产业、开放平台融入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不断获得国际贸易新优势和新空间。加快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建设更高能级的开放载体平台,着力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推动全市外贸持续创新发展。